第35部分(第3/4 頁)
書記處書記,還有副總理。他們在1962年到處宣傳,夏季我們開了一個會議,把這些東西都抖落出來了。
同年7月,他修改定稿的《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文章中寫道:“在政治思想領域內,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鬥爭,需要一百年到幾百年的時間才能解決。”
①
同年12月,他在一個指示中提出了“官僚主義者階級”
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領導人”的概念。
1965年1月,正式釋出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檔案(《二十三條》)中,令人注目地第一次出現了“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提法(劉少奇曾反對這個提法)
,為一年以後揭幕的“文化大革命”準備好了指導理論。
同年6月,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傳下去,傳到縣,如果出了赫魯曉夫怎麼辦?
中國出了修正主義,中央怎麼辦?
各省委要頂住修正主義中央。
同年八九月間,他在中央常委擴大會議上又一次說:中央出了修正主義,你們怎麼辦?
很可能出,這是最危險的。
10月10日,他同大區第一書記談話時說: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
①見《人民日報》1964年7月14日。
296
092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義,你們就造反,各省有了小三線,就可以造反嘛。
1966年3月底,他同康生等人談話時,號召“向中央進攻”。談話要點5月間上了中共中央檔案,其中就有“向中央進攻”的字樣。
毛澤東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廣大幹部)的分歧,是從1962年開始顯現的。先是對“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看法上的分歧,隨後是在中蘇論戰中,對修正主義沒能作出準確的解釋。他將廬山會議出現的所謂“右傾機會主義”
,叫作中國的修正主義,定性為對抗性的矛盾。後來又將一些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正確主張,扣上所謂“三和一少”
、“三自一包”等帽子,當作修正主義去批判。正如《歷史決議》指出的:“我們在國內進行了反修防修運動,使階級鬥爭擴大化的迷誤日益深入到黨內。以致黨內同志間不同意見的正常爭論也被當作是所謂修正主義路線的表現或所謂路線鬥爭的表現,使黨內關係日益緊張化。”
①
“文化大革命”前夕,階級鬥爭的注意力和鬥爭矛頭,已經愈益集中到黨內和黨中央領導層。在這以前,在開展“四清”
運動之初,毛澤東對階級鬥爭形勢的估計已十分嚴重,他認為,農村有13以上的政權已不在我們手裡;工廠企業有B一個相當大的多數領導權不在馬克思主義者和工人群眾手裡;文藝界的大多數協會已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學校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一統天下;中央有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
,有一條“修正主義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各省、市、
①見《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818頁。
297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192
自治區和中央各部門都有他們的代理人。必須找尋一種新的鬥爭形式,開展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政治大革命,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後來在九屆一中全會上,毛說過這樣一段話:“看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的,我們這個基礎不穩固。據我觀察,不講全體,也不講絕大多數,恐怕是相當大的一個多數的工廠裡頭,領導權不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在工人群眾手裡。過去領導工廠的,不是沒有好人。有好人,黨委書記、副書記、委員,都有好人,支部書記有好人。
但是,他們是跟著過去劉少奇那種路線走,無非是搞什麼物質刺激,利潤掛帥,不提倡無產階級政治,搗什麼獎金,等等。“
①由此可見,1962年以來,劉少奇等主持經濟調整工作時的一些意見和做法,已經使毛由不安轉為憤怒,決心透過激烈的階級鬥爭,清除睡在身邊的“赫魯曉夫式的人物”
,以保證中國沿著公正、平等、純潔的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
1966年5月,毛澤東終於發動和領導了歷時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運動。
七。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