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部分(第3/4 頁)
為這個野心之中最巔峰的東西的便是雜交水稻了。對於植株的選擇自己已經有些瞭解,如果能夠成功的話——不需要達到後世的水準,只要能夠提高產量——那麼自己大概會很厲害了吧?
不過這些也是需要時間來證明的。
既然來到這個時代,又想做一點事情,那麼最準要的矛盾自然要抓住。眼下他人微言輕,影響不到高層的決策,胡亂說話又有妄言朝政之嫌。因此能做的便只有實踐方面了。
還有就是土豆、玉米、番薯之類的東西
要做的事情還真的挺多呢。
想爬到心中預期的某個高度,除了走科舉這條捷徑之外,在農業方面進行一些創新,大概是最好的出路了。畢竟是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事情,如果想法能夠順利實施,也能夠和隨後就要來的政治風潮聯絡起來。
張居正的改革大明朝為後人所熟知的事蹟之中,這個排在前列。
有些問題,比如土地兼併——眼下當然不會這麼叫——自明朝中葉之後就已經相當嚴重了。皇族、王公、勳戚、宦官,總之一小簇人利用政治特權,使用投獻、請乞、奪買重重手段,大量佔奪土地。比如前朝大學士徐階一家,就佔有良田土地二十四萬畝,而這些田地原本都是要納稅的。
另一方面,地還是要人來種,就只有租出去。租種官田的農民生活極為清苦。平日裡所乞求的也不過是年景能夠風調雨順一些,這樣或許能夠保證勉強的溫飽。若是家中出個事情,那麼,整個就會陷入困頓之中。
都是隨處可以見到的事情。
兩百多年的發展,大明朝即便真的如一艘航船一般披荊斬棘,但是到得此時也已經開始變得千瘡百孔了。很多的危機隱藏的昇平的歌舞之下,天朝上過的夢幻還不曾破滅,因此暫時看起來,表面上是國泰民安的。
如果他身體健康,那麼有生之年或許就能夠見到。畢竟即便富裕如同徽州府,眼下也有“一畝官田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這樣的歌謠在傳唱。
在原本的格局裡,這是一個無解的迴圈。農民租了地,要交租。若是第一年交不上的,勉強還通些人情的地主或許能夠稍稍減免一些,但是更多的確是要輪到下一年當中。這樣子,人就被土地緊緊地束縛住了。
處境若是真的悲慘到一定程度,那就只好鋌而走險,於是起義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但是對於許宣來說,這些已經不是猜測,而是知道隨後就會發生的事實——烽火狼煙會在多年之後,燃遍這方眼下看起來還算安寧的土地。
不是沒有人看到問題,比如眼下已經掌握了大權,雄心勃勃的大明首府,已經在醞釀一場改革的風暴。但是人治的時代,有些東西沒有制度的保證,也無法長久。張居然雖然在後世看來,算得上高瞻遠矚的一代名臣,但是其實真正掌握權力的時間也過十年。
十年又能改變什麼呢?
後世的某次改革,即便三十多個春秋,依然步履維艱。
在隨後就要到來的改革之中,整頓賦役制度、扭轉財政危機,這是張居正要抓的重點。在他那裡將賦稅的不均和欠額是土地歸為隱沒不實才會導致結果,所以為了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國範圍內的勘核各類土地。
在清查土地的基礎上,張居正會正式推行了一條鞭法,改善國家的財政狀況。雖然清查土地的過程中,一些被兼併的土地會暴露出來。地主們迫於壓力,會將這些土地稍稍鬆綁掉。但是這樣的政策並麼有進行多久,隨著張居正人亡政息之後,很多的努力就付諸東流了。
雖然他並不是要拍張居正的馬屁,但是對於這位大明朝的臣子在這一方面所做的努力,還是佩服的。
因此既然知道歷史的大勢,那麼他就能有目的的做一些準備了。比如將這個程序稍稍推早一些進行,比如透過對農業的改造,讓這個過程變得不那麼艱難。將原本大範圍的土地進行比較高效的利用,按照這個時代原本的方式進行一些潛移默化的變革。
畢竟後世所謂的變革,都是在西方的壓力之下被迫的迎合。並且因為原本就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個過程中,國家和民族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總之,機遇這種東西,終究是要抓一抓才知道的,眼下的自己並沒有什麼好失去的
當然,在這之前,他還有要緊的事情去做。
結婚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快刀斬亂麻,最好是今夜就開始行動吧。
第340章 如夢一場(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