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5 頁)
用英國貨幣作為計算單位,從而英國貨幣開始在澳大利亞成為合法的流通手
段。西班牙元作為流通手段的時期便結束了。這時進入澳大利亞的是英國的
硬幣,後來又使用鈔票。
澳大利亞在這一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主要有下列幾點:
第一,這次經濟起飛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社會改
革和經濟起飛密切聯絡在一起是其顯著特點。
第二,在經濟起飛的背景下,澳大利亞民族資本主義在各個經濟部門深
深地紮下了根,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了城鄉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工
人階級,從而改變了澳大利亞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出現了新的社會結構。
由於民族經濟發展得不成熟,上述階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還是幼稚的。
第三,澳大利亞經濟的發展是畸形的發展,開始向單一經濟形態演變,
如農牧業以養羊業和小麥種植業為主體。這是由殖民地地位造成的,另一方
面也是一時擺脫不了英屬殖民地地位的根本原因,因為在經濟上澳大利亞要
長期依賴宗主國。這種狀況必然使它在政治上也要依賴宗主國。
澳大利亞這次經濟起飛對它後來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從此,它由流犯
殖民地社會進入了公民殖民地社會。
三、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
澳大利亞在這一歷史時期經濟上最大成果有三項:一是經濟體制改革;
二是民族經濟獲得全方位發展;三是自由移民超過了犯人移民,人口結構發
生了重大變化,自由移民成為澳大利亞人口的主體。頭兩項已經專題論述過,
現在論述人口結構變化的問題。
人口變化首先表現在白人數量的迅猛增多上。1830年澳大利亞白人人口
為7萬人,1840年上升至190400人,1850年增至405356人,1850年白人
人口比1830年增長4。8倍,其中新南威爾士18。9萬人;菲利普港區為7。6
萬人;塔斯馬尼亞6。9萬人;南澳大利亞為6。4萬人;西澳大利亞為5000
人。關於各殖民區人口增長詳細情況請見下表:
1836—1851 年各殖民區人口增長狀況表
年代新南威爾士菲利普港區塔斯馬尼亞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
183676845224438955461549
1845149261312806400022460-
18511872439748970130665385886
資料來源:F。K。Crowley,A New History of Australia, Melbourne,
1974,P,107。
如上表所示,人口增長最快的是菲利普港區和南澳大利亞,1851年比
1836年分別增長了434倍和121倍,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口大起飛了。增長快
的主要原因是這兩個殖民區經濟都已起飛,並且都是自由移民殖民地。人口
增長最慢的是塔斯馬尼亞和西澳大利亞,它們的經濟發展都較慢,而塔斯馬
尼亞仍是流犯殖民地,自由移民移往那裡自然要少。
澳大利亞人口數量的增多主要不是靠自然人口增長,而主要是靠移民大
規模地移入。1828年以後,每年移入的移民至少有2000名。1838—1841年
這三年共移入7。8萬移民。1848—1850年這兩年又有7。2萬移民移入。
人口的第二個變化是人口結構的變化。這是澳大利亞人口的質的變化。
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表現在自由移民在全澳人口中所佔的比率大幅
度地上升,而犯人人數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率大幅度下降。1819年,犯人人
數在全澳總人口中佔75%。1820年,犯人在塔斯馬尼亞佔50%以上。但到
1847年,犯人人數在新南威爾士僅佔3。2%,在塔斯馬尼亞佔25%。這是因
為在19世紀40年代,在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新南威爾士殖民區廢除了流犯
制,禁止向這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