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5 頁)
過修
改,於同年8 月透過了這個法案,從而開始了整個澳大利亞殖民地的政治體
制改革。“1850 年法案”主要內容是:1。“1842 年法案”的基本原則除西澳
大利亞外可在其他所有殖民區實施,建立同一型別的自治政府。2。 新南威爾
士立法議會有權制定與修改本殖民區的法律。3。 允准菲利普港區脫離新南威
爾士建立一新殖民區,建立立法會議。4。 西澳大利亞立法會議仍保持原樣。
5。 塔斯馬尼亞殖民地可根據本法案改革立法會議。
由此可知,這次改革顯然是1842 年改革的繼續、擴大與加深,即把新南
威爾士的政治體制應用到除西澳大利亞以外的所有殖民區。在這以前,範迪
門(塔斯馬尼亞)殖民地的立法議會由15 名議員組成,而所有議員均由殖民
大臣指定。議員只是有任官職者與非任官職者之分,理由是這裡仍為流犯殖
民地,每年有大批新流犯移入,不宜進行民主政治改革。1850 年法案公佈後,
代總督鄧尼遜爵士依照本法案立即著手政治改革,舉行立法會議選舉,選出
民選議員16 名,再加上由英王指定的8 名議員共同組成新的立法議會,同時
也建立了自治政府。其他如南澳大利亞與維多利亞新建殖民地也依法建立了
立法會議與自治政府。但西澳大利亞因發展十分遲緩,直到1870 年建立起新
的政治體制。
這兩次政治體制改革主要解決了兩大問題:殖民地自治問題和擴大民主
問題。前一個問題表現在極大地削弱了總督的權力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英
國的控制,有些殖民地的事務,殖民地政府可以管理了。後一個問題表現為
擴大了殖民地立法會議的立法權,民選議員明顯地在議會中佔優勢。這兩次
改革亦有很大的侷限性。關於澳大利亞殖民地的重大問題如土地所有權、移
民政策、內政的方針大計、國民經濟命脈、土地開墾的控制、決策權。。均
仍操在英國政府之手。這就是說,這兩次改革是在英國殖民地範圍之內進行
的改革,所謂取得自治權,所謂擴大民主均只是在澳大利亞作為英國殖民地
這一個限度內的“取得”與“擴大”。但是,這兩次改革還是具有重大意義
的。首先,為今後澳大利亞確立民主制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其次,透過政治
體制改革鞏固了由於廢除流犯制和土地恩賜制所帶來的積極成果,從而促進
了民族經濟的發展。最後,從政治上保證了澳大利亞由流犯殖民地順利地過
渡到公民殖民地。
第二節澳大利亞第一次經濟起飛
一、養羊業的長足發展
這一歷史時期,澳大利亞的經濟隨著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流放制的廢除開
始了全方位的起飛。這是澳大利亞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經濟起飛。這次起飛使
其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初步形成,從而為公民殖民地社會打下了穩固的
經濟基礎。養羊業在起飛程序中起了主導作用。
養羊業在1831—1850年的二十年間,出現大發展的格局。在19世紀40
年代羊只增加了900萬頭,到1850年,全澳已擁有1600萬頭,是1840年羊
只頭數的3倍。當時澳大利亞人口為40。5萬,人均達40頭,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新南威爾士擁有1300萬頭(包括菲利普港區),塔斯馬尼亞(範迪門)
有200萬頭,南澳大利亞為100萬頭。這樣,澳大利亞從這時起開始向養羊
業大國邁進,並開始了它的“畜牧業時代”。
早在19世紀20年代末,牧地借用人就開始了向荒原大進軍。進入30
年代後,由於掃除了妨礙他們前進的土地恩賜制這個障礙,他們向荒原進軍
的勢頭增強。到1850年,在過去被一直封鎖的廣大的地區,主要是從布里斯
班向南到阿得雷德一線以西200英里的地區幾乎都被他們闢為牧地,在這一
遼闊的地區裡,到處都能看見白茫茫的羊群。據不完全統計,在18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