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
麥卡鍚指出,在交換物中有石斧、石刀、飛去來器、盾牌、長矛、投矛
器、羽毛、獸皮、編織物、飾物、紅赭石、軟木、麻醉劑。。,根本沒有糧
食、肉類、塊莖、塊根、乾果以及其他任何食品。這反映了澳洲黑人的生產
水平十分低下,沒有任何剩餘食品,沒有農業和畜牧業,仍只從事漁獵業和
採集業。
第四,物物交換,沒有等價物,沒有價值尺度,當然沒有商業性的利潤。
第五,交換的方式不是市場性的,而是利用重大的慶祝儀式和活動機會
而進行交換,如成丁禮、慶典、宗教儀式等。
這些特點充分說明了,澳洲黑人雖然有了交換,但不是商品交換,不具
有商業性質或貿易性質。但是這種交換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商品交
換。這一定的條件是澳洲黑人必須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尤其是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就是說,他們必須從漁獵採集業社會轉向農業社會。從
人類歷史上看,這是一個根本性質的轉變。遺憾的是,到1788 年在澳洲黑人
社會中,尚無此種變化。澳洲黑人之所以落後好幾個歷史時代,這是基本的
原因之一。
四、澳洲黑人的物質生活狀況
澳洲黑人的物質生活狀況,總的說來是原始社會的生活條件。
澳洲黑人的社會經濟是狩獵業和採集業,他們必然過著漂泊和半漂泊生
活,不可能完全定居下來。但是隨著採集業和狩獵業的發展,農業萌芽的出
現和剩餘產品的增多,因而出現了定居的歷史趨向。這表現在他們有了住所
和房屋,儘管房屋和住所是臨時性的、簡單的、粗糙的。主要有下列幾種類
型:
天然掩蔽所:在墨累河流域和北部濱海地區有許多年久的大樹,樹幹因
腐朽而形成樹穴,土人們往往利用來過夜。他們有時把灌木叢綁紮起來作為
掩蔽所,以避大風,也常常臨時用木棍、樹皮、樹葉搭成防風籬,或過夜的
天棚。這是澳洲黑人最原始的房屋,是後來一切房屋的起點。
原始茅屋:這是用木棍、樹枝、樹皮和樹葉搭製成的圓形或半球形的一
種茅屋。這種茅屋在埃爾湖一帶最多,其他地區也有,搭蓋方式大同小異。
有些茅屋為防風還抹以泥巴,這算是最好的住所了。
石頭小屋:在澳大利亞東部、東南部和西部,土人多用石塊建造房屋,
隙縫用泥土堵抹。這是由臨時性住所向正式房屋過渡的關鍵性環節。
房屋:在石頭小屋的基礎上逐步出現了正式的房屋,有兩種型別,一種
是用四根短柱作基架,用木棍作橫樑以聯結基架,上鋪以多條樹皮,頂為拱
形。另一種是用樹皮和木棍建造的“兩層樓”茅屋。“兩層樓”茅屋多在北
部熱帶地區,尤其是約克角半島最多。史家據此斷定,這種房屋的建造術是
從巴布亞或印尼傳入的。
澳洲黑人房屋的顯著特點是:第一,臨時性和流動性強;第二,逐步向
定居發展。這兩個特點是受澳大利亞黑人社會的經濟條件制約的。
村落:定居性房屋的出現必然產生村落,從經濟角度上講,村落乃是採
集業向農業過渡的產物。所以村落的出現反映了澳洲黑人社會的發展狀況。
村落不僅在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有,而且在不發達的西部地區也有。庫
克在他的《航海日記》中曾提到在新南威爾士的村落。人類學家斯喬特也提
到他曾在新南威爾士看到過一個由70 所房屋構成的村落,每所房子裡可住
12—15 人。維多利亞也有這樣的村落。
有些村落是固定性的,但大部村落固定性不那麼強。村民們為了狩獵或
採集,臨時遠出一段時間,有些東西不能帶走便留下來,待完成任務後再返
回。
澳洲黑人發明火和熟食是久遠的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