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斷前進的標誌。製造
這種船的技術也是引進的,一般史家認定是從巴布亞或馬來亞引入的。
筏和船對澳洲黑人來說還是一種捕魚的重要工具。
在澳洲黑人的社會經濟中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製造生產工具、武器、
生活用品和飾品的專業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這些產品的交換。這種新趨勢必
然要導致手工業的發生。在澳洲黑人那裡裡然還沒有嚴格意義的手工業,但
已有了手工業萌芽的現象。民族學家F。D。 麥卡鍚就這些問題在土人中專門做
了長期的考查,蒐集到大量資料。我們根據他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出下列手
工業萌芽的歷史事實:
在許多部落間,在製造某些工具、武器、生活用品和飾品方面出現了勞
動分工。
麥卡鍚指出,在澳大利亞中央地區,一個叫瓦拉孟加的部落專門製造軟
木盾牌和軟木小槽,並且壟斷了這一地區的該類產品的供應。又如瓦拉孟加
部落和北方的一些部落專門生產手柄上有切口的投矛器;維姆巴約部落則專
門製造帶纓的投矛器。澳大利亞西南地區的一些部落專門生產葉狀投矛器。
賓岡吉納等部落專門製造矽石片刀。阿拉巴納部落和南方阿蘭達部落專門編
織提包;卡蒂什等部落專門製造軍用的狼牙棒;烏納木拉部落專門織網。所
有這些都清楚地說明了手工業的萌芽、勞動分工和生產某些產品的專業化趨
勢。
應指出的是,這種萌芽是先天不足的,因為手工業萌芽的基礎是十分薄
弱的。澳洲黑人直到20 世紀30 年代尚無社會第一次大分工,即農業尚未從
狩獵業和採集業中分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經濟部門,只是處於“農業前夕”,
換言之,還沒有農業。從理論上講,手工業萌芽是屬於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
範疇,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而形成獨立的部門。在沒有第一次大分工
的背景下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萌芽,顯然這種萌芽的基礎是十分薄弱
的,先天不足的。
不管怎樣,手工業萌芽已成事實,這必然會導致交換的發生。麥卡鍚也
認真地考查了澳洲黑人社會里的交換問題,他提供了下列重要材料:
第一,出現了交換的傳統中心。
麥卡鍚指出,在埃爾湖地區是以科佩拉馬納為交換中心,從地理位置上
講,科佩拉馬納位於埃爾湖以東的巴爾庫河上。相傳從遙遠的古代起,附近
的各部落就以此地為交換中心,各部落從四面八方運來各種產品在這裡進行
交換。科佩拉馬納的本義是“手掌”,其意為從四面八方聚集於此處。除該
交換中心外,在不同的地區都有自己的交換中心,南澳大利亞的交換中心是
安塔基林加部落地區的烏爾德亞。埃爾湖以西廣大地區的交換中心阿拉巴納
部落地區的烏德納達塔。在昆士蘭西部有幾個交換中心:奈什湖地區、奧斯
特拉爾——道恩斯、卡穆維爾等。
第二,出現了交換的商路。
交換中心和商道是緊密相聯的。商道有兩種型別:一是水道;一是旱道。
水道有墨累水系商道,即商隊沿著墨累河上下而行,透過墨累河再入它的支
流,如帕魯河、沃裡戈河、馬卡里河。此外還有一些河流成為商道,如亨特
河、迪亞曼提納河、喬治納河和庫彼爾斯克裡克河,等等。所有這些河流就
溝通了南北各地的商路。麥卡鍚除調查了水路外,還查明瞭商道的幾條大幹
線,即旱路幹線:
1。 東部沿海線,從約克角半島最北端至維多利亞;
2。 東南幹線,從昆士蘭中部至維多利亞;
3。 中央子午幹線,從阿納姆地至南澳大利亞的湖網地區;
4。 金伯利—埃爾半島幹線(南澳大利亞);
5。 金伯利—西南地區幹線(到西澳大利亞的尤克拉附近);
6。 西北沿海乾線,從金伯沿海岸線而下至西南地區。
第三,交換物全是工具、武器、生活用具、飾品以及原料,沒有任何食
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