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4/5 頁)
這個條約是“美澳新安全條約”的擴大或者說亞洲化。
“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簽訂後兩個月,即1954年11月,澳外長向國
會通報說,英國政府決定逐步從印度洋撤走,並把位於西澳弗利曼特爾至科
倫坡途中的可可群島交由澳大利亞管轄。英國從印度撤走其軍事力量對澳大
利亞、紐西蘭同馬來亞和新加坡的關係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早在二戰前,澳大利亞認為,對它來說馬來亞和新加坡是東南亞的防衛
中心。1949年,東南亞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高漲,這時英國工黨政府、澳大
利亞政府和紐西蘭政府經過協商,一致同意共同制定國防計劃,這就是著名
的“英澳新馬軍事協定”(AN-ZAM)。後來,英澳新三國曆屆政府繼續執行
和擴大這一協定,但始終未導致簽定軍事條約。
1955年4月1日,澳大利亞總理孟席斯命令澳大利亞部隊(也有紐西蘭
部隊)去馬來亞駐紮,以訓練馬來亞軍隊和增強其國防力量。這是澳大利亞
在和平時期首次派遣軍隊駐紮外國。工黨強烈反對孟席斯的這一行徑。
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接管了蘇伊士運河,並且頒佈了蘇
伊士運河國有化命令。埃及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有權在自己的領土上實行國
有化政策。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其中包括美國都同意埃及這樣做。英法兩
國藉口蘇伊士運河危機對埃及發動了侵略戰爭。英法的侵略行為當即遭到了
全世界輿論譴責和聲討,普遍認為,強國利用炮艦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小國、
弱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但是孟席斯卻不以為然。他支援以安東尼·艾登為首的保守黨政府的蘇
伊士運河政策,壓制持有不同意見的凱西外長,並把自己的盲目服從英國的
意志強加於內閣。無論那時或以後,他一直為英國侵埃行為辯護。孟席斯的
違背聯合國憲章的言行,不僅引起國外輿論的譴責,而且引起本國反對黨的
譴責,甚至引起本黨的強烈反對。澳大利亞保守派學者批評他是一個不問是
非盲目忠於英國君主和英國內閣的人,說他的黨是“前殖民地保皇分子的
黨”。
孟席斯總理對美國和英國外交的附合,再加上他本人的虛榮心在1960
年聯合國大會上把澳大利亞和他本人置於十分屈辱的地位。他作為總理兼代
理外交部長參加了聯合國大會。10月在聯合國全體大會上,他為了討好美
英,對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第三世界的4國提出的議案提出修正案。尼赫魯原
議案要求赫魯曉夫和艾森豪威爾再度舉行最高階會晤,因為原定於在1959
年5 月舉行最高階會晤的協議被取消。在國際會議上,對原議案提出修正案
是正常現象,無可非議,但孟席斯對大國的屈辱外交早已激怒第三世界,這
又一次激怒了第三世界。尼赫魯代表第三世界用咒罵性的語言抨擊了孟席斯
的修正案,從而他的修正案徹底破產。他因而威信掃地。一位澳大利亞記者
形象地描繪了當時孟席斯的狼狽處境。他寫道:“羅伯特①作為一個世界政治
家,他的聲譽象破布一樣被丟棄在聯合國大會會場的地板上。”
二、60 年代同印尼、馬來亞、英國、美國的關係
進入60 年代後,澳大利亞對外關係又進一步擴大了。過去澳大利亞人一
般對外國事情漠不關心,頂多注意英國和美國的大事。在60 年代第一件引起
澳大利亞注目的事是所謂西伊裡安問題。後來又注意到馬來西亞與印尼的關
系和越南戰爭等問題。
西伊裡安,亦稱荷屬新幾內亞,印尼稱之為西伊裡安。當地居民屬美拉
尼亞種族,和澳屬新幾內亞居民美拉尼西亞人同種,有較近的血緣關係,但
在人種上、文化上和歷史上同印尼人,荷蘭人與澳大利亞人無任何共同之處。
1949 年印尼宣佈獨立,荷蘭人把印尼諸島主權交出,但仍控制著西伊裡安。
印尼人一直把這個巨大的島視為自己的領土,為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