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4/5 頁)
建立反法
西斯統一戰線,堅決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武裝人民,保衛自己國家。第二次
世界大戰的歷史完全證明了這一國防方針的正確性。
由於國際形勢日益緊張,各黨對澳大利亞政府的國防政策展開了激烈的
辯論。蘭格工黨領袖比斯萊在眾議院辯論中提出澳大利亞退出國際聯盟的主
張。他的這一主張被人斥之為“孤立主義”。工黨新任領袖柯亭亦反對比斯
萊的孤立主義政策,他認為一方面澳大利亞不能從歐洲矛盾中抽身,另一方
面他認為支援英國加入戰爭不能是無條件的,他的結論是:“依靠集體安全
就是國家自取滅亡”。柯亭在1939 年5 月一次演說中十分明確地指出:“工
黨的綱領是:作為英聯邦的一部分的我國,應以澳大利亞政府的政策和澳大
利亞人民的努力作防衛的主要力量”。在後來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工黨政府
正是執行了這樣的方針,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當時執政的是孟席斯政府,是統一黨和鄉村黨的聯合政府。這兩個黨的
國防政策是追隨英國的政策的,即奉行“集體安全”的政策和姑息政策,直
到張伯倫下臺,建立起以丘吉爾為首的戰時聯合內閣,孟席斯才改變了澳政
府的政策。因此孟席斯在澳大利亞,就像張伯倫在英國一樣威信掃地,失去
了黨內外的信任。
戰前,澳大利亞對德國納粹黨和日本法西斯的政策,也是模稜兩可的。
澳大利亞統一黨一方面對德國大肆迫害猶太人和戰爭狂熱而憤慨,另一方面
又對德國反共而高興。工黨內大部分人認為德意法西斯主義會危害工人階級
和工會,但黨內那些保守分子和天主教徒卻害怕因反對納粹,而落入共產黨
的懷抱。
對日本法西斯的認識,澳大利亞政界在戰前也持淺薄之見。早在1905
年日本戰勝俄國時,澳大利亞就有人預言,日本有可能南侵澳洲。然而那時
澳大利亞政治家認為日本南侵澳洲大陸是遙遠之事,只要鼓動日本西侵中
國,就會使澳洲免遭日軍侵擾。1927 年,“田中奏摺”明確指出了日本南侵
的動向,把澳洲列為日本“待征服地區”。澳大利亞人只是模糊地認識到了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未採取什麼重大的措施,只在1935 年對日採取了貿易的
歧視政策。各黨對日政策也不一致。澳大利亞統一黨認為光靠澳大利亞一國
抗日是不可能的,主要依靠英國在新加坡的海軍。鄉村黨支援這種觀點。鄉
村黨的主張是反映了牧場主的希望與要求。當時,澳大利亞出口到日本的羊
毛和其他初級產品數額在增長,不希望澳日關係緊張化。工黨雖然主張反對
一切帝國主義,其中包括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但直到1941 年日軍大規模南侵
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並沒有制定出明確和有力的防日南侵的方針和政策。
縱觀1939 年9 月1 日以前的澳大利亞整個政局,可以斷言,它沒有獨立
的外交政策和國防政策,充其量只是在嚴峻的國際局勢面前開始思考這兩個
有關澳大利亞生死存亡的問題,而且認識是膚淺的,正因為如此,採取的措
施是軟弱無力的。這種狀況是很容易被捲入國際戰爭,尤其易於被裹入世界
性戰爭。
二、二戰初期的戰爭措施
1939 年9 月1 日凌晨,德國侵略者出動了150 多萬軍隊,2500 輛坦克和
2000 架戰鬥機,從東北和西南兩個方向侵入了波蘭。波蘭是追隨英法大搞反
蘇的綏靖政策的國家。按道理來說,英法立即在德國西部用重兵進攻德國,
開闢新戰場,以緩和對波蘭的軍事壓力。但是英法在向德國提出停止軍事行
動要求遭到拒絕後並沒有這樣做,只是在9 月3 日被迫對德宣戰,沒有采取
任何實際重大的軍事行動。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40 年4 月初德軍大規模地
進攻西歐為止。美國人稱之為“虛假戰爭”(The‘Phoneywar ’)時期。194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