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5 頁)
位同等,在它們的外交和內政事務方面都互不從屬,但共同一致效忠英王,
它們在英聯邦中是自願聯合的成員國”。這樣,澳大利亞等自治領平等地位
問題被明確地提了出來。
在1930 年召開的帝國會議上正式地接受了《鮑爾弗報告》關於英聯邦成
員國地位平等的基本原則,因而為1931 年帝國會議透過《威斯敏斯特法案》
創造了條件。《威斯敏斯特法案》用法律的形式把英聯邦成員國平等關係這
一基本準則確定下來。法案還規定,今後英國任何法律都不能用於自治領,
自治領的法律由自治領自己來制定。這是一戰後英澳政治關係演變的總的背
景。
澳大利亞雖然取得了外交和國防的自主權,並有了自己獨立管理的能
力,但它還不能完全擺脫英國的影響和控制。一方面是獨立國家,擁有外交
與國防的獨立權,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還受到英國的影響與控制,這
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澳英關係的根本特點。尤其是在30 年代國際緊張關係出
現後,這一特點表現得更為突出。
進入30 年代後,戰爭烏雲再一次在世界的上空密集起來。1931 年發生
了日本侵華戰爭,並開始把兇惡的目光投向南太平洋;1933 年,希特勒上臺;
1935 年,義大利法西斯軍隊侵入衣索比亞;1936 年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
協定;1937 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年德日意法西斯形成軸心侵略集
團,1939 年爆發了世界大戰。在這些重大國際問題上,澳大利亞深受英國的
影響。同時,這一系列重大國際事件不能不影響到澳大利亞的政局,同時也
影響著英澳的關係。
面對著嚴峻的國際形勢,澳大利亞各黨和聯邦政府都在考慮自己國家的
對外政策與國防政策。澳大利亞的政治家們在考慮這兩個問題時是這樣的兩
個事實為根據的:首先澳大利亞是一個有外交和國防自主權的國家;其次,
它還是英聯邦的一個成員國,在武器、市場,以至在許多重大對外關係上還
得聽從英國的決策。澳大利亞人認為,澳大利亞的國防不能同英國分割開來,
澳大利亞的安全同英國的安全是血肉相聯的。這就決定了澳國的軍事計劃必
須是英國的一部分。
在布魯斯執政期間,聯邦政府建造了相當數量的軍艦,建立了空軍。斯
卡林當政時因經濟大蕭條廢除了強制性軍事訓練,把軍事預算壓縮到微不足
道的數目,以便執行“節約”方針。1933 年賴昂斯上臺,一方面經濟危機已
基本控制,經濟狀況和財政狀況均有了轉機,另一方面國際局勢日趨緊張,
日本南下方針已見端倪,因此便著手製定重整軍備的計劃。總之,所有這些
都表明澳大利亞僅是一個有一定國防自主權的國家。
第二節澳大利亞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戰前各政黨的對外政策
國防與外交從來就是緊密相聯的。二戰爆發前夕的四五年間,澳大利亞
的外交政策實際上是英國外交政策的影子,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澳大利
亞的外交方針是以英國的外交方針為準繩,幾乎達到了亦步亦趨的程度,如
它雖然制裁過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的行徑,但也支援過張伯倫的姑息養奸
的綏靖政策,讚揚過慕尼黑協定。當1938 年艾登辭去外交大臣時,澳大利亞
輿論又抱怨張伯倫錯誤政策,但聯邦政府從未公開與張伯倫為難過。
工黨這時的國標政策,可從1939 年5 月舉行的工黨年會的決議中清晰地
看出來。決議認為“澳大利亞保衛了澳大利亞聯邦不受侵犯就是在帝國防衛
事務中發揮了充分的作用”,換言之,工黨的國防方針是隻顧自己的方針,
從戰略上是防禦性的。當時有人就指出,工黨的國防政策是孤立主義和中立
主義。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這個方針是虛幻的。
在當時,只有澳大利亞共產黨提出的主張是正確的,他們主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