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含義。馬紹爾暴跳起來。不過,我的反對動議遭否決。
跟馬紹爾過招固然很有趣,但是我手頭卻有更嚴肅的事情急須處理。中華語言、文化和教育的前途,仍舊是個嚴重問題。在這之前華文中學的騷亂暫告平息,各政黨委員會則〃籲請〃政府不要開除學生,也不要有關學校提出不應關閉的理由。這個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解決了一個嚴重的面子問題。政府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好辦法,透過私下協商,使雙方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不至於在眾目睽睽之下把問題搞僵。如果公開商討的話,任何解決方案中只要有缺點,華文報就會加以報道,以致成為爭論、討價還價的課題和宣傳的得分點。
各政黨委員會的建議,頗有成效,對華文教育有好處,對多元種族社會的和諧也有好處。局勢似乎逐步好轉,卻潛伏著危機,因為共產黨人勢將面對進一步的壓力,從而迫使他們採取行動。新加坡大約90%的華族成人,如果受過教育的話,都是華文教育。可是,自從1948年緊急法令頒佈以來,華族兒童進入英校人數卻劇增。1950年華校生比英校生多了25000名,到1955年比數卻反過來,英校生比華校生多了5000名。馬來亞共產黨不知道確實的數字,但是他們看出這種趨勢,覺得非加以制止不可,以免招兵買馬的源頭斷絕了。這麼一來,儲存華文教育的鬥爭,對共產黨人來說,關係比過去更加重大。
問題變得更棘手
由於許多家長也熱愛中華文化,對華校引進英文科目並不熱心,這使政府和人民行動黨中的非共分子面對的問題變得更加棘手。如果他們要政府負擔所有華校的行政費用,學校本身就必須在課程和紀律方面遵守政府的條例。
我認定不管是否切實可行,唯一在政治上說得過去的政策,就是實行三語制度,以馬來語,即馬來亞未來的國語,作為共同語,並以英語作為國際貿易和科學方面所用的語言,同時規定華語是華人的母語,泰米爾語、印地語或旁遮普語則是印度人的母語。各政黨委員會主席由教育部長周瑞麟擔任,其他七名委員中包括一名馬來人,即地方政府部長哈密·裕末。在往後九個月裡,我跟他們兩人一起工作,他們頗能接受我的意見。我們一起草擬了包含我的意見的報告書。報告書也建議重新編寫華校所有教科書。以前華校採用的教科書,都是戰前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所採用的。
這期間,林清祥和方水雙並非無所事事。他們繼續採取典型的統一戰線策略,我不久便對這種策略瞭如指掌。林清祥使自己獲選為一個華人教育委員會的主席,這個委員會代表16個工會和新加坡華校學生家長聯誼會。然而這只不過是個開端。他手頭有一份人數更多的名單,凡是他能號召的人物和組織都列在上面。
然而這只不過是八爪魚式的聯合大工會的一面而已。林清祥也要把華人許多傳統的宗鄉會館吸收過去。由於這些會館都附屬於中華總商會,他便設法爭取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六使的支援。陳六使沒有受過教育,是個家財萬貫的樹膠商人。他大力維護華族語文和教育,而且獨自捐獻的錢最多,在新加坡創辦了一所大學,讓整個東南亞的華校生都有機會受高等教育。他很仰慕新中國,只要共產黨人不損害他的利益,他願意同他們打交道。林清祥得到他的同意,在1955年6月6日那天,中華總商會和它的附屬宗鄉會館,以及林清祥的〃教育委員會〃聯合舉行大會。
中華總商會副會長葉平玉是個受英文教育的買辦式人物,在華僑銀行任職。他可不讓林清祥佔盡便宜,所以設法把大會壓縮成一個只由六個教育團體代表參加的會議。
這個會議的目的,是要討論如何向政府提呈一份備忘錄,要求政府平等對待華校和英校。會議召開之前,已經規定開會那天不進行辯論,也不提出新議案,而是直接對有關建議進行表決。然而儘管事先小心安排,預防會議被操縱,主席卻不敢對親共分子堅決執行會議條規,因此林清祥還是有辦法打破條規,違反主席的意願。他提出了一份備忘錄,不僅要求華校和英校具有同等地位,而且要求政府撥款興建華校,實行六年小學免費教育,承認學生有權成立自治會(也就是每一所中學都設立激進的新加坡華文中學生聯合會的分會)。他同意有必要修改學校教科書,以反映馬來亞的背景這是馬共的正式政策,目的在於討好馬來亞的馬來人,因為馬來人佔了馬來亞人口總數的一半左右,如果得不到他們的支援,反對英國的殖民主義者的鬥爭恐怕無法取勝。此外,他要求讓華人自己修改教科書,政府不要插手。
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