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據《清聖祖實錄》記載:“甲子,江南桐城縣生員周南詣闋奏十款請垂簾以勸盛治之隆。”但這個請求被孝莊婉絕。然而“朝廷有黜陟,上多告後而行”。她對朝政的干預,更多的是一種巧妙的斡旋和制衡。正是在孝莊的悉心指點下,康熙才可以在14歲時除去權臣鰲拜,16歲平定三藩,以及後來收復臺灣,平定準噶爾,終成為一代英主。可以說,康熙大帝一生的文治武功,都與孝莊的細心教導分不開。正如康熙自己所說: “全賴聖祖母太皇太后鞠養教誨以至成立。”
《清史稿》裡記載,孝莊經常面授機宜,培養康熙處理政
務的能力。孝莊告誡他:“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弛,用人行政上須公裁決。”“古稱為君難,蒼生至眾,天子以一身臨其上,生養撫育,莫不引領,必深思得眾得國之道,使四海鹹登康阜,綿歷數於無疆。”這些諄諄教誨,使年輕的康熙受益匪淺。
孝莊的另一過人之處,便是超前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除了讓康熙熟讀四書五經、從傳統文化裡汲取治國經驗外,還鼓勵他多學習西方科技知識。據《清代西人見聞錄》記載:當時常來宮中給康熙上課的外國人有德國人湯若望、義大利人利類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時人南懷仁等,給康熙教天文、數學、地理、繪畫、醫學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康熙就讓南懷仁設計了適合山區作戰的輕型火炮,並且在作戰時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孝莊在悉心培養孫子理政的同時,也很注意自己“母儀天下”的作用。清初戰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因此她崇尚節儉,終其一生,竟不曾修造過一處園林。便是她過生日時,為了不造成浪費,還明令不擺宴席。孝莊還經常將後宮省下的錢物拿出來賑濟兵民。如“吳三桂作亂,頻年用兵,太皇太后念從徵將士勞苦,發宮中金帛加犒”。
孝莊的身教言傳深深地影響著康熙。康熙統治期間,從宮廷到政府都比較清廉。《聖祖聖訓》奏文曾將清宮的開支與明代做過比較,有著這樣的記載:“宮中用度,木炭,明代二千六百萬斤,今止七八萬斤;紅螺炭,明代用一千二百萬斤,今用百餘萬斤;前明各宮床帳、輿轎、花毯等項每年用銀二萬八千二百餘兩,今俱不用。”
有這樣的祖母輔政,可謂康熙之大幸。他8歲喪父,10歲喪母,自小是由孝莊撫養成長,所以祖孫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可謂千古罕見。而康熙對祖母的孝順,也是自有帝王以來所未見。《清史稿》在孝莊太后傳記中,用了大半篇幅描述康熙和他祖母之間的細節。《清聖祖實錄》中同樣有多處溫馨的記載,譬如:“過八達嶺,上至山麓下馬,扶太皇太后輦,太皇太后念上步行勞苦,諭乘馬,上奏曰:此處道險,必扶御輦,於始心安”。再如祖母病時,康熙“親嘗湯藥,晝夜不離左右,傳諭內閣,非緊要事勿得奏聞”。每一件小事都流露出康熙孝敬、愛戴祖母的真情實感。
孝莊75歲崩於慈寧宮,留遺詔。遺詔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才“使兩世哀感之懷,大為寬釋”,並稱贊康熙“皇帝純孝,亙古所無,大孝性成,超越古今”。孝莊去世30年後,康熙已是60多歲的老翁了,但與朝臣談起祖母舊事,還是“輒涕下如雨,哀不自勝”。至今讀起這些真摯的文字,依然令人不勝唏噓。
美人地理
昭西陵(暫安奉殿)孝莊後生前在慈寧宮東面新建了一座宮殿,她多次向康熙帝稱讚這座宮殿,可是孝莊後未住多久就死了。為此,康熙帝就決定把這座宮殿搬遷到東陵,按原樣重建。大殿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底竣工,因為還不是陵寢,所以命名為“暫安奉殿”。
神道碑亭昭西陵前建有神道碑亭一座,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孝莊後的諡號。在清代首開皇后陵建神道碑亭之先例。
慈禧:生性好強的女人(1)
慈禧(1835—1908),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咸豐二年(1852年),葉赫那拉氏入宮,時年18歲,封為蘭貴人,咸豐四年封為懿嬪。咸豐六年,生穆宗同治於儲秀宮,第二天便晉封為懿妃。咸豐七年被封為懿貴妃。咸豐帝駕崩,同治帝尊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1908年,慈禧因病去世,卒年74歲。
她是個什麼樣的女人?
1835年十月初十卯時,一個女嬰誕生在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她就是未來將統治中國48年的慈禧太后。
童年的慈禧非常聰明,在父親的薰陶下,她從小就對詩文繪畫很感興趣。家裡還給她請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