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2/4 頁)
勳章者則少領賞金。
2月25日軍校舉行第2批入伍生考試,派出教官張元祜等5人為閱卷委員。
附錄2 黃埔軍校大事記(7)
3月1日軍校填發第1期畢業證書。證書上印有代表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和代表共產黨的“鐮刀斧頭加步槍”的圖案,反映了國共兩黨共同創立軍校的革命面貌。軍校第1批(後稱第3期)入伍生期滿,改編為學生隊。
3月9日校本部派人前往潮汕,籌設黃埔本部辦事處。
3月10日汕頭各界舉行歡迎東征軍聯歡大會。
3月12日校總理孫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60歲。校特別區黨部從前線派吳明回省,從事後方黨務整理,另加派張元祜、張治中為組織委員,曾幹廷為幹事。
3月13日軍校後方獲悉孫中山逝世,胡漢民令軍校下半旗,停止操課。留校學生一律臂纏黑紗,以志痛悼。為避免影響軍心,未告知東征軍前線,秘不發喪。校軍與陳炯明主力之林虎部在揭西棉湖展開決戰,以教導第1團1000餘人,御萬餘精悍之敵,大敗陳炯明主力3萬餘人,奠定了第1次東征勝利的基礎。之後,校軍在東征前線節節勝利。
3月21日校部行營在東征前線接胡漢民來電,始悉校總理孫中山病逝。
3月25日校特別區黨部在前線召開常委會,作出多項決議。主要決定有:派周逸群、黃錦輝赴梅縣活動;出版《青年軍人》第4期,名為《中山先生追悼號》。校軍第1團官長17人奉命回黃埔本校訓練新兵,成立補充團;校軍第2團向大拓追擊殘敵。
3月28日軍法審查委員會就文志文、彭幹臣等3人因臨陣逃脫被撤職一事進行復查,經證明與事實不符,決定免除處分,並予復職。
3月29日委任周恩來為軍校軍法處處長。
3月30日校軍在興寧北門外刁屋壩舉行“追悼孫中山大元帥大會”。大會由何應欽唱禮,蔣介石讀誓詞,周恩來讀祭文。
3月校軍第1次東征抵達潮汕後,為隨同出發之第2期學生補習課程,乃籌設潮州分校。後學生返校,分校亦同時結束。1926年拍攝的黃埔軍校大門,校匾題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4月5日軍校留守官兵召開總理追悼大會,赴會者還有長洲農民協會,“飛鷹”、“福安”、“舞風”3艦官兵等共4000餘人。蔣介石返校主祭。
4月6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根據廖仲愷的提議,透過建立黨軍案,以校軍教導第1、第2團成立黨軍第1旅,何應欽兼任旅長,廖仲愷為黨軍黨代表。本月29日委蔣介石為黨軍司令官。
4月7日第3期入伍生第2連由五華調到興寧。
4月8日軍校後方召開行政會議,決議入伍生期限縮短為3個月,入伍生入校升學定為6個月畢業。校政治部籌備興寧縣黨部。
4月上旬“永福號”兵艦運送黃埔學生、憲兵和軍械開赴汕頭港時,被北洋海軍之“楚豫”、“水續”等艦搶去。兩天後,人員放回,其餘盡被扣下。
4月11日軍校軍法處第一次開審。
4月13日廖仲愷提請由校軍教導第1、第2團組成的黨軍第1旅,歸蔣介石節制調遣。新兵連、獨立營、第1連、工兵隊、輜重連及特務連與第1、第2野戰醫院病癒新兵開赴前方。
4月14日國民政府中央任命廖仲愷為黨軍黨代表。此後,黃埔教導團武裝從校軍改稱黨軍,到6月5日國民革命軍成立為止。
4月18日軍校為建立陣亡將士公墓在黃埔軍校本島勘擇地點。
4月19日軍校入伍生第1、第2營入伍滿期,升為第3期學生。計分騎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輜重科、機關槍科、航空科、步兵科。這天是第3期的開始。
4月21日周恩來奉命組織“撫卹東征陣亡將士委員會”,調查各陣亡將士及其埋葬地點,照章給予撫卹金。軍校教導第3團成立,任命錢大鈞兼第3團團長。
4月23日軍校第1期同學錄編成。第1期畢業生計635人。
4月24日軍校由賀衷寒、繆斌發起成立“中山主義學會”,即後來成立的“孫文主義學會”前身。在軍校中,孫文主義學會與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形成兩個對立的組織。軍校派出學員監視“寶璧”、“江漢”、“江大”、“光華”、“江貞”等7艘軍艦,每艦10人。
附錄2 黃埔軍校大事記(8)
4月28日軍校東征軍在汕頭總司令部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