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3/4 頁)
的革命運動中去,經受鍛鍊,用活生生的現實鬥爭黃埔三期生戴安瀾1939年任第200師師長事例,教育“後死同志,當愈加振奮革命精神”。以愛國主義為基本內容的黃埔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發生過重大影響。在“愛國革命”口號的感召下,黃埔軍校師生在兩次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中建立了功勳。僅如1939年底,黃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廣西崑崙關大敗有“鋼軍”之稱的日軍板垣徵四郎師團,取得崑崙關大捷;1943年秋,同為黃埔一期的陳賡指揮太嶽山區反“掃蕩”作戰,一舉殲滅日本“皇軍觀戰團”。國共兩黨的黃埔驍將在抗日戰場上南北爭輝。
悠悠愛國志,千古軍校魂。一部黃埔軍校史,即是堅持還是背離孫中山倡導的“愛國革命”黃埔精神精髓的歷史。堅持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軍校就發達興旺;不愛國,不革命,就會遭到歷史的拋棄,軍校就會黯然失色。最典型的反面例子是汪精衛,他在黃埔軍校初辦時也從軍校卓越的表現裡看到了輝煌的前景,所以他曾以國民政府常委會主席之尊兼任軍校黨代表,以求在軍中建立自己的體系。他在黃埔軍校時,的確有很多崇拜者。後來,他成為賣國、叛變革命的漢奸,並在南京偽政府名義下辦過自己的“黃埔軍校”,但是他背棄了黃埔精神“愛國革命”的基本宗旨,所以不管是正宗黃埔軍校畢業生,還是偽政府名下的“黃埔軍校”畢業生,沒有人願意提到是他的學生,更談不上崇拜他。汪精衛的偽政府和偽軍裡基本沒有黃埔生。原因何在?這主要還是因為黃埔精神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第十三章 解析黃埔精神(6)
周恩來題詞“愛國”和“革命”是緊密聯絡的,愛國是一種對祖國由衷熱愛的樸素感情,革命是順應浩蕩世界潮流、推動社會發展進步而不斷銳意進取的思想和行動。所以,僅愛國還不夠,還要革命,富有蓬勃向上的朝氣,而不能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更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反動。“革命”對一個滿懷報國之志者來說非常重要。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在黃埔時期,留下的惟一報刊發表題詞墨寶就是“革命”兩字,他在當時很可能已經意識到了軍校學生有“愛國”不“革命”者存在。此後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愛國”不“革命”的範例是蔣介石。自1927年黃埔軍校變質,特別是1949年底遷臺灣後的軍校一蹶不振,根本原因也在於此。
汪精衛、蔣介石的所作所為,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愛國和革命的精神,成就了黃埔軍校,也歷史地證明了二者相輔相成的重要性。那種只顧滿足自己私慾,根據自己所想所思而採取的行動,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中永遠都是渺小的;只有把國家民族利益置上,團結帶動大多數人共同前進的行動,才會青史留名。
愛國革命,是一種永恆的精神力量,許多人從這裡找到了源動力,激勵著一代代人事業的成功。
1994年,江澤民主席為黃埔軍校同學會題詞:“發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2003年12月中旬,中國國家女足球隊主教練易帥,新任主教練發表就職宣言,第一條就是“女足首先要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僅半個月後,主教練率領國家女足隊來到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進入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時,國家隊隊員們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及“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這兩句話的感想最為深刻,認為這兩句話最能鼓舞國家女足隊員為國家流汗流血。許多隊員朗誦著這兩句話,記在本子上,默記在心裡。國家女足隊隊員在參觀後,對黃埔軍校學生們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仍堅持理想,為既定目標堅持不懈地進行奮鬥的精神所感動,衷心佩服,並認為在當今社會環境下為國爭光,最需要“愛國”和“革命”精神的鼓舞。
2.“親愛精誠”是黃埔精神的關鍵要點
孫中山經常教育軍校師生,要“同學同道,生死共赴”。什麼叫“同道”?孫中山解釋說,就是“為振興中華,團結友愛,悲喜同心”。為此,他特別為黃埔軍校制定了“親愛精誠”的校訓。
從1925年就在黃埔軍校擔任領導職務、長期任教育長的張治中將軍,
對“親愛精誠”校訓有著獨到的見解。1936年南京時期黃埔軍校第13期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接見當年在緬甸英勇解救英軍的抗日英雄、黃埔六期畢業生劉放吾。(1992年4月)
學生入學時,時任教育長張治中在軍校舉行的孫中山紀念會上講話,他對黃埔校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