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2/4 頁)
疑之處。
第一個可疑之處,這些人都暗藏著兵刃。
大漢王朝如今疆域遼闊,西起西域,北至大漠,都屬於大漢的版圖,包含著漢、羌、突厥、室韋、契丹等多個民族。但從本質上來說,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仍然是以農耕為主的漢人。農耕民族的特性,決定了漢人在和遊牧民族的多年爭戰中,經常會處於劣勢。為了培養漢人的尚武精神,劉子秋並不禁止百姓擁有兵器,而且各郡縣還會定期舉行一些比武大會,優勝者會獲得朝廷的嘉獎。因為劉子秋知道,如果像秦始皇那樣收天下之兵鑄幾個銅人,雖然可以維持短暫的安寧,卻會磨滅國人的鬥志,養成的只是奴性。長此以往,內患能不能消除還說不定,但外憂肯定會越發嚴重。
即使朝廷並不禁止人們擁有兵器,而這些人卻把兵刃蔵在暗處,自然就顯得十分可疑了。
另一個可疑之處,這些人彼此之間卻會經常聯絡。
按照身份證明文書所載,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在這個缺乏現代通訊條件的年代,不在同一個地域生活的人,基本很難有認識的機會。而這些原本應該素不相識的人,卻經常保持聯絡,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們的來歷了。很顯然,這些人要麼原本就互相熟識,要麼就受控於某個嚴密的組織。
最後一個可疑之處,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有行伍經歷。這些人雖然刻意進行了偽裝,但卻瞞不過經過嚴格訓練的禁軍探子的眼睛。他們的坐姿、他們的步伐、他們的神態,都在不經意間出賣了他們。要知道,這些禁軍探子本是禁軍中的佼佼者,為了讓他們更加精於偽裝,訓練課的第一項內容就是“糾正”他們的這些軍伍習慣。
有了這三個可疑之處,這些人自然就成了禁軍探子關注的重中之重,他們的每個舉動都幾乎難逃禁軍探子的耳目。當禁軍探子把這些人的活動軌跡梳理出來以後,可以很清晰地發現,這些人居然不是一夥,而可以分成了兩撥。其中一撥人數量龐大,根據禁軍的初略統計,大約在四千上下。另一撥人則少得多,只有不足兩百人。不過,人數多的那一撥,雖然也生得孔武有力,但卻不似人數少的那一撥,個個氣息內斂,人人都是高手。
禁軍探子得來的這個訊息十分重要,自然馬上引起了內閣的重視。魏徵、李靖、趙凌等人經過商議之後,一起求見劉子秋。魏徵拱手道:“啟奏陛下,臣以為當調集重兵,將此等人一舉拿下,以絕後患!”
劉子秋皺眉問道:“不知這些人可有觸犯律法之舉?”
“這個”魏徵等人都是一愣。
李靖拱手道:“他們雖然行跡詭秘,卻無不法之事。”
劉子秋一直強調律法面前人人平等,雖然在這樣一個年代想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他也沒有奢望憑藉他自己的能力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只是想在人們心中埋下一粒種子而已。但在具體事務上,他卻要儘量保持公平公正。如果這件,魏徵他們不來向劉子秋請示,而是直接行使內閣權力,將這些人先行捉拿,再嚴加審訊。劉子秋事後知道了,也不會責怪他們,畢竟他們也是為了大漢王朝的安全,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既然他們來請示自己,劉子秋就要按照自己的原則行事。
他沉吟道:“既然他們沒有不法之事,那麼將其擒拿,便是於理不合了。”
趙凌卻起身說道:“陛下,我大漢雖然四海晏平,但也難免有前朝餘孽常懷不臣之心。以我大漢軍力之盛,這些人若是光明正大的決戰,自然可以於舉手投足之間予以剿滅。但他們行蹤鬼鬼祟祟,顯然是欲趁科舉之日為禍京師。臣以為,陛下不可掉以輕心,還當早作防備。”
劉子秋笑道:“朕不讓諸卿動他們,並不代表要對他們放任自流。這些人不遠千里來到京城,必有所圖,其後亦必有主使之人。所謂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朕以為,還是先不要驚動他們,透過他們順藤摸瓜,找出那幕後的主使之人,方可一勞永逸,卻不必濫施殺戮。”
魏徵是讀書人出身,提倡施行仁政,聽了劉子秋的話卻是深以為然,不由長揖到地,大聲說道:“陛下仁慈,實乃萬民之福!”
趙凌形象猥瑣,心胸也不寬廣,他奉行的卻是寧可殺錯,不可放過,慌忙再勸道:“陛下說過,對敵人仁慈便是對自己殘忍。這些人一旦作亂,恐會累及京中百姓,還望陛下三思!”
在內閣當中,李靖直接掌管禁軍,探馬的訊息也最先傳到他這裡,他對這兩夥人的情況也最為了解,不由遲疑道:“這些人逗留京城已經數月之久,其主使之人卻從未現身。若主使之人並不曾來到京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