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1/4 頁)
的品性。而詩歌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文字功底。但重中之重還是第三場策論。策論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他能不能治理好一座郡縣。
雖然對考試人數進行了限制,但來到京城的人並不少,許多人都只是為了一睹這場盛事,也有人是為了看看今年的狀元花落誰家,更有那女兒待字閨中者想要藉此良機擇一佳婿。人多了,京城的客棧全部爆滿,市面無比繁榮,卻也給京城的治安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此時,單獨領先衙門的力量已經 不足以維持社會的安定,禁軍也全部投入了進去,他們已經三個月沒有輪休了。
不過,付出終有回報。幾個月的明查暗訪,還真讓他們發現了一批可疑人物。
第98章 主使之人
洛陽裡雖然一下子增加了好幾萬人,但大多數都是讀書的文人和嗅覺敏銳的商賈,但也有不少攜帶兵刃的武士。讀書人和商賈雖然給京城的治安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卻不會造成現實威脅,禁軍真正關注和警惕的是那些攜帶兵刃的武士。
因為今年科舉制度的新變化,參加科舉的武生們並不用來到京城,而是直接進入各郡的軍營,京城中原本不應該出現這麼多武士。不過,劉子秋採取的相對自由和開放的國策,並不阻止人員的流動,只要他們能夠提供合法的身份證明即可。
無論是哪一朝哪一代,朝廷對戶籍管理都十分重視,劉子秋也不例外,而且他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引進了身份證明制度。全國朝野上下,每個人都有唯一的身份證明文書。所謂的身份方書,就是在工部新研製出來的一種紙張上註明持有者的姓名、籍貫、出生年月,同時畫上畫像,類似於後世的身份證。只是受這個年代技術水平的限制,證明文書不可能做得那麼精巧,每一張都比後世的十六開紙還要大一些。畫像也很粗糙,只能大致辨別出持有者的相貌。好在用來書寫身份證明的紙張比較特殊,而且留有暗記,外人很難仿冒。
根據身份證明顯示,來到京城的這些武士有相當一部分是各大世家的家奴。
在第一屆科舉考試中,由於受到了半數以上世家的抵制,許多寒門學子得以脫穎而出。但隨著世家紛紛宣佈參加第二屆科舉,從郡縣考試當中突圍的考生,世家子弟居然佔到了七成以上。這倒不是說各郡縣的官員徇私舞弊,而是這些世家底蘊豐厚,子弟們自幼讀書,又可以延請名師,無論是文才還是見識,自然要遠勝那些寒門學子。
對於這一點,劉子秋也早有預料,並沒有刻意去限制世家子弟的名額,以圖搞一些平衡。科舉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學子,只要有能力,都應當為國家所用。當然,劉子秋也不擔心世家子弟會在朝廷中佔據多大的份量。他已經從國庫撥出了大筆專款,用於各郡縣興建學堂,按照當地的人口數量劃定招生比例。凡是進入學堂讀書的學生,全部實行住宿制,所有的費用也都由國家負擔。除了少數目光長遠的世家,一般世家是不會讓自己的子弟住到學堂去的,因此學堂招收的大多數都是那些出身寒門的孩子。這些孩子雖然基礎不如世家子弟,年紀也還幼小,但畢竟基數龐大,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經過十年八年,必然可以湧現出大量優秀人才,從而在未來的科舉中佔據絕對優勢。
世家當中人才濟濟,並不是沒有人明白這個情況。只是世家歷來高高在上,不肯紆尊降貴罷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世家子弟們也習慣了大講排場,每次出行必是前呼後擁。即便是來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或者沒能透過郡縣初試,只是來觀摩而已,照樣是奴僕成群、護衛如雲。
因為劉子秋出身平民,這些世家當初對他多少有些不屑甚至敵視。京城中多了這麼多來自各大世家的家奴,自然也引起了劉子秋的重視。調往城中的禁軍卻有一大部分精力就是為了盯住這些人,以防他們從中搗亂。事實上,經過幾年的發展,大漢的局勢已經趨於平靜,各大世家也不得不接受眼前的事實,很難掀起什麼波瀾,劉子秋加強對他們的注意也只是為了防患於未然。
然而,除了這些家奴,京城中還出現了一些來歷不明的武士。這些人都持有相應的身份證明文書,從文書看,他們來自天南地北,身份也各不相同。但他們再有什麼合法身份做掩護,卻也瞞不過禁軍探子的目光。能夠成為禁軍當中的探子,除了武藝精熟、紀律嚴明、忠誠可靠之外,還必須經過一些特殊的訓練,化裝偵察便是其中必修的一項。這些禁軍探子撒進城裡,有的扮著貨郞,有的投身客棧當起了小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遍佈京城的角角落落,很快就發現了這些人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