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2/4 頁)
是人而可以不知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一首試貼詩的題目‘秋光先到野人家’的五言八韻詩
這種有深度的題目當然不是劉宇這個半文盲所能夠出出來,劉宇考慮這次主要的目的是收士子們的心,所以讓王應麟出了一個比較中規中矩的題目,畢竟如果在像他之前那麼出題法,恐怕就沒幾個人能過了,如果真那樣了,那真的就是笑話。
可出題時王應麟卻忘記了對於他來說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題目,對這些士子就不一樣了。試題一出,原本鴉雀無聲的考場中,卻發出一陣無法抑制的倒抽冷氣聲。
便是一道截搭題,而且是變態的‘書’、‘經’混搭,無怪乎大部分考生一看題就想回家。
但也有幾個例外的,比如說坐在四號的孟華,微微沉吟片刻後,便面露微笑,開始提筆在稿紙上疾書,顯然已經成功破題。比如說坐在八號的林海,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也已經開始面色凝重的提筆書寫。
還有幾個年紀大些計程車子也陸續解題完畢,開始構思文章。
但論起輕鬆自如的程度,哪個都不如坐在二號的那位,即使孟華也要比他要差一線。
卻說周浩一看到那截搭題,心中馬上定位各自的出處前一句‘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鳥乎?’出自《大學》,後一半‘詩云:穆穆文王’則是《詩經》裡的詩句,看起來實在是十三不靠。
如今這個時代朱熹所整理出來的四書五經早已經盛傳於世,這些士子基本也學過,作為大儒的王應麟都讀過,可見他的影響,儘管還沒有後世那麼大,但也基本做到了人盡皆知。
周浩只微微沉吟,便提筆寫下‘夫人不如鳥,則真可恥矣;恥之,恥之,莫若師文王。’便將兩句毫無關聯的句子,連綴的合情合理且天衣無縫!
其實這種截搭題看似無理,卻是真正能考驗考生的水平。不僅要將書經吃透,才能看明白兩截分別的意思,還得開動腦筋,將其巧妙連線起來,最起碼要自圓其說。這分明是在考察應試者隨機應變的能力,也恰恰是絕大多數考生畏之如虎的原因
破題之後,事情就很簡單了,承題起講、題比中比,最後成篇大束。不消半個時辰,洋洋灑灑,花團錦簇的一篇文章便落在稿紙之上。
寫完之後,檢查一下截對是否整齊,對結構進行了微調。又將一些華而不實的詞語刪去,使文章更加體制樸實、書理純密。
最後再從頭默讀一遍,直到確定音調和諧,朗朗上口;機調圓熟,賞心悅目後,這才勉強滿意。他長舒口氣,坐直了伸伸腰,心道:‘雖然心裡有東西,可寫出來卻有些走樣,看來還是要加強練習啊!
時間緩緩的推移,此時的所有的考生都開始奮筆疾書起來,開玩笑就算不會寫也得寫幾個字,總比零分不是嗎?
(不要鄙視朱熹,儘管漢臨我也不喜歡這個人,可朱熹的功績也是有目共睹,我們應該客觀的去評價,不說其他的他能夠在聖賢沒落的時代,被人尊稱一聲朱子就足夠說明很多問題了,試問戰國之後子之數有五指之數嗎。)
第一百六十二章 論秦上
時間緩緩的推移,劉宇的科舉並不像後世那樣一次性就考個一兩天,才三個時辰而已,也就是六個小時一個上午罷了。
鈴聲很快的響起,考生陸續的走出府院,當然劉宇根據後世的高考,是不允許帶任何東西進來的,當然也不允許帶任何出去。
“孟兄,我們又見面,不知孟兄考的怎麼樣?”周浩一出考場就看到了幾天沒見的孟華,不由走了,上去笑著開口道,神情顯得十分輕鬆,顯然考的很好。
“周兄,幾日不見!”孟華聽到背後有人在喊自己不由轉過頭來,一看正是半月不見的周浩,不由大喜開口道,隨即又苦笑的搖搖頭。
“呵呵!周兄你又取笑我了!我怎能和你比!再說了周兄你又不是不知道這文試又不是很重要,只要合格就行,重要在下一場。”
“呵呵!於兄孟浪了!不知這位是?”聽了孟華的話,周浩不由笑了兩聲,隨即他才發現跟著孟華過來林海不由疑惑的開口詢問道。
“呵呵!我到忘了給周兄介紹下,這位是姓林,名海子,章華,周兄稱他為章華兄就行。”孟華一拍額頭,不好意思的開口道。
“這位是。”孟華還沒有把話說出來,林海就直接開口道:“周浩,生於大宋寶佑元年,現年三十五歲,鹹淳五年獲得狀元,孟兄榜眼,周兄不知小弟說的可對?”
這樣的說話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十分不禮貌的表現,不過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