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部分(第3/4 頁)
的對巴蜀南蠻,甚至是交趾、林邑、西域、吐蕃、高麗、東西突厥,都可以使用。
這種消除蠻性的辦法,就要文武結合,願意學習漢家文化的,可以改造,不願意的,只能是殺,不然日後就有後患。而這個辦法,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歷史上的大唐,重用突厥、高麗等胡人,唐初,就有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黑齒常之等胡人,為大唐征戰四方,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引發唐危機的,正是慄特人安祿山、史思明,就是赫赫有名的李光弼、高仙芝,一個是契丹人,一個是高麗人。真可謂,成也胡人,敗也胡人。
殺,不是不可以,但四夷之地,尤其是漠北廣大,這些遊牧民族在漠北容易躲藏,所以,以大漢之強盛,也只能是使匈奴臣服,而不能滅其根,那亂晉之劉淵,名為劉漢之宗親,實則是匈奴後裔,就是明證,那赫連勃勃,也是匈奴人。想那漠北之地,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層次不窮的紮根於漠北。趕走了匈奴,來了鮮卑;走了鮮卑,來了突厥,走了突厥之後呢?
李世民以夷制夷的方法不是不可以,但那時建立在唐初文治武功很強的情況下,諸夷鹹服,才有阿史那社爾等名將,當中央勢力衰竭,於是就有了安史之亂。這種方法,楊浩就不會採用。讓一個民族消失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接受另一個文化,並且剝奪他原有的的文字、習慣、生活方式還有姓氏。雖然中原廣大,各地的氣候不同,衍生出不同的習慣風俗,但若是大力發展科技,而不是歷史上的那般抑制,總可在最大的程度上,消滅這種差異。
在隋東部的那個島國,就是漢化極深的國度,只是因為隔著大海,中原勢力鞭長莫及,而那個島國也有智謀之人,取漢字的偏旁部首,還有草書等字型,才“創造”出另一種文字,避免了漢化太深,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就是高麗棒子,明清之際,官方文字始終是漢字,後來才改了過來,並準備不再學習漢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楊浩的計劃,統一天下,擊敗四夷之後,就要實行,不然,這個改變的歷史,總會有新的“安史之亂”。
凌敬平時與楊浩總會說到一些,在他的心中,也是有著想法,但楊浩的辦法,是一個好辦法,比他的辦法還要周全,因此聽了楊浩言語,就停住了。
楊浩轉而取過另一封軍文,開啟來瞧了,這一封,說的卻是張善安、林士宏兩人拒絕投降,反而調兵遣將,似乎是因為輔公祏的叛變,激發了這兩人的野心,決意抵抗王師了。
“以嗣滕王之才,又有程知節輔助,李襲志、丘和等人在嶺南,林士宏、張善安這兩個賊子就算不降,也翻不出什麼大浪!”楊浩說著,他的心中本來就有準備,只不過是想著能招降,就可以避免將士戰死。在楊浩的心中,大業末年的這場動亂,就宛如三國紛爭,是“自家人打自家人”,並不值得提倡。要打,也要如那霍去病、嶽武穆一般,擊蠻夷,才談得上保家衛國。
“至於輔公祏,只要楊善會守住了山東,輔公祏就算進攻,也沒有大的作為。”楊浩又說道。從江淮攻擊,無非是攻打山東、河南,相比較而言,河南要好打許多,畢竟除了洛陽,其他地方几乎無險可守,而山東就不一樣,有了大峴山(今沂山)這個山東南部的屏障,輔公祏要取山東,並不容易。而輔公祏若是棄山東而取河南,就不佔地利,一旦攻打河南不利,山東隋軍就可過大峴山,走琅邪、下邳,攻打江淮,斷絕輔公祏的後路。
在洛陽,楊浩留下了四萬大軍,更有精兵把守洛陽八關,彭城、粱郡、淮陽等地更是重兵把守,其中劉蘭成守彭城,孟海公守淮陽,盧祖尚仍在弋陽郡,幾乎牢牢的將輔公祏進攻河南的路線卡主,至於林士宏若敢北上,荊襄水師即可出兵江夏,攻打鄱陽,使其首位不能相顧。
“陛下,江淮軍的猛將闞陵不是去了山東?”凌敬忽然問道。
“不錯,那闞陵乃是杜伏威的義子,此人驍勇善戰,朕若能多有兩萬兵馬,就可以攻打江淮了!”楊浩說著,心中鬱郁。攻打關中的精兵,總計有十萬,其中潼關五萬,河東三萬,武關又是兩萬。河東只能出兵三萬,是為了防止突厥、梁師都。
至於巴蜀的兵馬,有原本隋軍,也有蕭梁的軍隊,加上馮盎的嶺南兵,總兵力是五萬。荊襄本有十多萬,但餘下的,卻是防止林士宏、張善安。
留下防守的軍隊,不僅是防備其他勢力,也是為了防止各大重鎮有變,因此根本動不得。
“陛下,說不定待陛下在關中凱旋之時,楊將軍或許已經平定了江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