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部分(第2/4 頁)
著變數,就需要作出調整。
“陛下,巴蜀有著地利,不如讓李尚書率兵西進,留下猛將鎮守荊襄。”魏徵說著,放下手中的筷子,一旁空著的酒碗頓時有人添滿。
“鄭國公此言有理,陛下,李淵才是大敵,那林士宏、張善安不過是雞鳴狗盜之輩,其所在又被荊襄、吳越夾雜在其中,可謂四面受敵。”凌敬對魏徵的意見很是贊同。
“嗯!”楊浩沉思著,在原本的計劃中,攻打巴蜀才是最後的一個環節,畢竟在眾人的眼中,若是武關、潼關被攻下,蘇定方又出兵河東的話,長安就無險可守,對於唐駿最為有利的辦法就是收攏兵力,守巴蜀、漢中兩地。
雖然這樣的做法有著極大的弊端,但對於李淵來說,卻是避免速亡的一個最好辦法,至於隴西,如此貧瘠的地方,怎能與隋軍對抗?因為,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巴蜀,就是最後的根據地了。只要守住漢中、上庸西城、夔州這幾個地方,至少在十幾年內,可保無憂。
這樣的做法與三國時期的蜀漢差不多,只是巴蜀雖然富庶,但為山川所限,當年對抗魏國尚不容易,還需要東吳的支援,如今荊襄已經落入了隋軍之手,巴蜀怎能支撐的下去?
“陛下,微臣認為林士宏、張善安之輩,只需安撫,即可傳檄而定!”魏徵說著,娓娓道來:“歷來南方政權與北方相抗,便是仗著長江天險。而長江天險其重心在於襄陽、健康兩地,而如今,這兩個地方都已經納入大隋,林士宏、張善安兩人就沒有了地利。更何況,這二人有著仇恨,若有一人降隋,另一人必定也就投降!”
“不錯!”楊浩沉思之後,就說道:“此計甚妙,明日就讓人招降此二人!”
楊浩的聲音未落,只聽有人腳步聲響起,說道:“陛下,李尚書快馬遞上來的奏摺。”
“哦?”楊浩應著,當即有太監取了奏摺,楊浩開啟一看,不由笑了起來,吩咐太監將奏摺遞給了魏徵、凌敬兩人參閱。
“想不到李尚書已經先行一步,派了大將入川。”魏徵說著。
凌敬也是笑道:“想不到居然李孝恭被打敗,如今只能困守在夔州!”
“區區一個南蠻首領,就能讓李孝恭素手無策?”楊浩冷笑,他不由想起歷史上冉肇則的確是擊敗了李孝恭,幸虧李靖在,出奇兵以少量兵力擊敗了冉肇則,這才平息了叛亂。不過此刻李靖卻是在自己的帳下,或許李孝恭無法平定叛亂,再加上原本數次攻打過夔州的降將楊道生為前驅,夔州一戰,就容易了許多。
“既然二哥已經讓楊道生入川,那麼索性就讓由二哥率兵入川吧!”楊浩說著,既然已經入川,不如一鼓作氣,攻下巴蜀,不給李淵殘喘的機會。
“至於馮盎,所率兵馬多嶺南人氏,善於翻山越嶺,就讓馮盎率兵相助!”楊浩又說著,當即就吩咐了下去,讓使者快馬趕往江陵,這個時候傳口諭就成了。
“陛下,荊襄初定,那麼讓誰鎮守?”魏徵想了一想,又問道。荊襄的善後,絕不容有失。
“就讓嗣滕王鎮守荊襄,程知節為輔,如何?”楊浩想了一想,說道。
嗣滕王就是楊恭仁,此人在地方一任時,素有清名,隋文帝曾經對著楊恭仁的父親觀王楊雄稱讚道:“恭仁在州,甚有善政,非唯朕舉得人,亦是卿義方所致也。”後來明帝時期,楊玄感作亂,在破陵大敗楊玄感,大軍凱旋之後,明帝招他入內,說:“我聞破陵之陣,唯卿力戰,功最難比。雖知卿奉法清慎,都不知勇決如此也。”
魏徵聽了,就說道:“陛下,嗣滕王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必可安定荊襄!”
楊浩點著頭,鎮守荊襄的人選就定了下來。
“兩位愛卿,喝!”楊浩舉起酒杯,一昂頭,杜康下肚,然後又夾起菜餚吃了幾口。
“至於林士宏,雖然可以招降,但不妨讓李襲志、楊善會、王雄涏陳兵邊境,武力威脅之,或許可以動搖他們的信心,使之投降!”楊浩說著。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在歷史上,杜伏威入長安,就是因為李世民在平定徐元朗之時,在與江淮軍交界的地方,耀武揚威。
“如此甚好!”凌敬與魏徵對視了一眼,均是同意。雖然多餘的兵力抽不出來,但李襲志與江淮軍卻本來不在隋軍的序列。雖然他們都投降了,但有些損耗,卻有一定好處。
“兩位愛卿,喝!”楊浩笑著舉杯。
“駕!駕!”深夜時分,一匹快馬在長安城外賓士,騎士已經滿頭大汗,就是戰馬,也是大汗淋漓。
“你是誰,若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