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1/4 頁)
后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更始三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史稱東漢。傳國璽代代相傳如今便在靈帝手中。
南燁若是生於漢末,傳國璽的故事也就到此為止了。可是他卻是從一千八百年後穿越而來,所以他知道,傳國璽的故事到此並沒有終結,而且此璽在今後的rì子裡還會引起一陣血雨腥風。這才是三國遊戲中屢屢提到傳國璽的原因。
靈帝肯定不知,再過幾年他就要一命嗚呼,那時袁紹便要領兵入宮誅殺十常侍,段珪會攜少帝劉辯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也未帶傳國璽,回宮後玉璽便不知去向。
直到獻帝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rì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一宮女投井自盡,而屍身不腐,其頸上系一小匣上有金鎖,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
孫堅如獲至寶,以為天命所歸。誰料到玉璽並沒給孫堅帶來什麼天命,不久之後他就陣亡峴山。孫策想要為父報仇,用傳國璽作為抵押向袁術借兵,這才打下了江東偌大基業。
袁術得傳國璽後同樣以為天命所歸,自立為帝年號“仲氏”,引得諸侯征伐。袁術的皇帝做了不過兩年便嘔血而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獻給了挾獻帝而令諸侯的曹cāo,至此,傳國璽落入曹cāo之手。
漢獻帝延康元年,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命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明自己非是“篡漢”,實乃yù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傳國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jīng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開皇九年,隋文帝一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大業十四年,隋煬帝被弒於江都,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安慰。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李世民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傳國璽就此失蹤。
傳國璽從出現到唐末,傳了1640餘年。像這樣被歷代君王傳遞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可惜的是傳國璽在五代時突然失蹤,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作為傳國璽的代替品。
第十五回 靈帝荒淫觀蔡琰 南燁憤恨窺玉璽(18)
南燁深知這傳國玉璽從出現一直到五代都有據可查,不過到了宋朝這傳國璽就變得真假難辨起來。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僅得到後周兩顆國璽,並未獲得傳國璽。直到北宋哲宗時,有農夫段義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並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則懷疑此玉璽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偽造的。
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的深意。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真假難辨的傳國璽被大金國掠走,其後便又銷聲匿跡。
直到元世祖忽必烈駕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蒙元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朱元璋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的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弘治十三年,戶縣毛志學在泥河裡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無人能辨其真偽。也有傳聞說元順帝帶入漠北的傳國璽被清太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