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看中他的忠誠老實與識文斷字。在鋪面,何善衡有機會 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他很快熟悉了鋪面業務,懂得如何以誠待客。 那時不少順德老鄉“炒市面”(錢幣兌換),如果運氣好,一夜就能賺 得數個月的餉金。何善衡徵得老闆同意,工餘之外炒市面。廣州市面流通 的貨幣蕪雜,有官辦銀行發行的官元,有私人銀號發行的銀票,還有各國 的貨幣。 何善衡深知本錢來之不易,不敢輕易“換水”(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 幣)。他尤關注蝕大本的人,洞悉出他們夫敗的原因:一是眼光不準,二是 大過貪心,何善衡觀察了一個月才下海換水,侍漲到小有盈利時趁早脫手, 再又換水。週而復始,何善衡的本錢愈滾愈大,顯示出超眾的金融天賦。 1922年,何善衡升為金鋪司理,負責金鋪日常經營。昔日何善衡赤手 跣足闖廣州,現在已取得了不起的業績。不過,這時的何善衡,在廣州開 了眼界,嘗得炒市面的甜頭,不再滿足做打工大佬,想開創自己的事業。 這時,何善衡結識了何賢。何賢是番禺人,兩人相隔不遠。何賢也是 十幾歲就出來闖天下,交際廣,是個比較玩得轉的人物。 何善衡離開了金鋪,與何賢一道炒市面、跑生意。 1926年,兩人合股在廣州上九路開了一問匯隆銀號。何賢做經理,何 善衡為副,當時的人稱他們的店為“二何銀號”。 他們的開業資金力20萬,這是一筆很大的數字,足夠在廣州蓋一幢洋 樓。對開銀號來說,這筆錢很難以大小來衡量。做得好,一年都可以翻番; 弄砸了,血本無回。他們做了幾年, 小賺不虧。何善衡雖沒惜此發財,卻長了很多見識,也激起他對銀行 的長久興趣。 匯隆未興隆,兩人便友好分手。何賢去了澳門,何善衡則去香港。他 們經常在廣州聚會。何善衡往返省港,利用兩地外幣的差價賺取盈利。其 時何善衡三十出頭,到了立業的年齡。 恒生銀號 1933年3月3日,何善衡與林炳炎、盛春霖、梁植偉等好友創辦恒生銀 號。開張日期有四個“3”,粵語中,“3”與“生”同音,取“生、生、生、 生”之意,故為“恒生”。 銀號鋪址在港島中環水樂街70號,股本金10萬港元,職員11人。後來 部分親友要求參股,股本金增至12。5萬港元。
… 頁面 53…
香港銀行多,銀號更多,曾經有多少間銀號,沒人數得清。這邊開, 那邊關,生生滅滅百餘年,有人作保守估計有幾幹間。到今日,真正能成 大氣候的不足20間。當時的恒生銀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發展為恒生 銀行,大概不會有人記得曾有過一間恒生銀號。 銀號家底薄,信譽上很難與銀行相比。因此,開展存款、貸款業務, 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恒生主要開展匯兌、押匯業務,另在廣州、上海開 設分號。林炳炎做舵爺,往返於港穗滬三地。另三入主理三地的日常業務。 何善衡被派駐廣州。 信譽逐步建立,業務日益興隆,效益可觀。 抗日戰爭爆發,恒生在內地的分號逐步收縮到香港一地。不過恒生的 業務並未受到大大的影響,內地來的商人多帶金銀等硬通貨,他們須將其 換成港幣到市面通用,恒生則大力開展兌換業務。 香港淪陷,恒生銀號將資金偷運到澳門。澳門中立,成為省港難民的 聚集地,銀行仍大有作為。澳門已有一間恒生銀號,歸澳門區氏家族所有。 這樣,香港遷去的恒生銀號就易名力永華銀號。 在澳門期間,何善衡與老友何賢經常聚會。何賢當時在澳葡政府的貿 易局任會計部主任。何賢在澳門多年,是當地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恒生 (永華)的許多困難都是何賢出面解決的。 50年代至80年代,何賢是各方公認的華人領袖。香港收復後,何善衡 漸成為華人銀行界的公認領袖。早年廣州匯隆銀號一門雙傑,成為港澳各 界的美談——此乃後話。 當時何鴻桑也在貿易局做事,透過何賢的引薦認識何善衡。限額生意 盈利頗大,但需要一定的關係。於是何善衡就與何鴻柔組成大美公司,由 何鴻宋出面從事限額生意,兩人都賺個盤滿缽滿。後來何鴻桑回港發展, 在資金上得到恒生老大何善衡的大力支援——這是後話。 比何善衡晚出道的傑出銀行家利國偉,這個時候也流亡到澳門。本書 第十五章,曾談到血濺街頭的大鴉片商利希慎,利國偉正是利希慎的堂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