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庸的 《鹿鼎記》連載完畢,金庸宣佈封筆。至此,金庸共 創作15部武俠小說,奠定他成為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的地位。 進入80年代,金庸萌生淡出江湖的意向。他很少去報社大樓上班,或 隱於家中整理舊作、研究佛學;或周遊列國,怡情山水。 他開創的《明報》大業,將由何人掌門?這成為《明報》內部及香港 報業人人關注的熱點。 (詳情請參閱冷夏著《文壇俠聖——金庸傳》)
… 頁面 51…
第三十三章 目光如炬四元勳共創恒生 今日的內地股民,不知香港恒生指數的寥寥無幾,但知曉恒生指數創 立人何善衡的,恐怕沒有多少。這位香港開埠以來最傑出的華人銀行家, 只讀過幾年私塾。他初闖廣州時,赤手跌足,身寒位卑。1933年,何善衡 與林炳炎、盛春霖、梁植偉等四人創辦恒生字良號,即恒生銀行的前身。 香港為什麼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的中環,銀行大廈林立。在東方,找不到第二個城市擁有這麼多銀行。銀行 大廈只是個表面現象,在東方,金融地位之重要,任何城市都不可與香港相比。 香港之所以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首先得助於港府的一系列自由化金融政策。沒 有外匯管制,外匯、黃金等買賣、進出完全自由,對境外銀行與本地銀行,港府一視 同仁。 其次,香港經過百多年的發展,由轉口港成為工貿高度發過的國際化大都市。在 香港融資便利,放貸回報率高。高度發展的香港經濟刺激了金融業的發展,而金融業 的有效運轉,又為香港經濟注入生機和活力。 再次,香港交通通訊極為發達,飛機航班可達世界任何地區和大城市。香港的金 融市場與海外的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直接連網。資訊傳遞快,票據交換簡捷。 另外,香港的金融市場功能門類齊全,如存款、貸款、證券投資、匯兌、保險、 信託、黃金、財務經紀與諮詢等無所不包。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具體表現為: 外國銀行的數量列倫敦、紐約之後,排世界第三位 (1994年為171家);外匯交易 量排在倫敦、紐約、東京、瑞士、新加坡之後,為世界第六位(1989年為490億美元); 80年代以來,香港與倫敦、紐約、蘇黎世並稱為世界四大金市 (1987年黃金進口總值 184億港元);按照 1994年10月底市值算,香港股市市值3160億美元,居紐約、東京、 倫敦之後並與之並列為世界四大股市。 世界證券市場有四種重要的股票指數,透過這四種股票指數,世界證 券市場起伏一目瞭然。它們是紐約道瓊斯工業指數,倫敦金融時報指數, 東京日經指數,香港恒生指數。 恒生指數為恒生銀行的專家編制,創立人卻是隻讀過私塾的何善衡。 何善衡是香港最傑出的華人銀行家,凡是談及恒生銀行歷史的著述,無一 下以何善衡為主線。 赤手跣足 何善衡原籍廣東順德 (一說番禹),1900年生於一戶貧寒之家。何善衡 只念過幾年私塾,短暫的求學生涯,為他打下良好的國學基礎。何善衡在60 年代著過一本《閱世淺談》,深入淺出、博古通今,非一般學者所能及。 何善衡迷戀讀書,窘迫的家境使他不得不中輟學業,他先在老家做雜 工,14歲那年隻身來到廣州,廣州是南中國繁華都市,來這裡發展機遇肯 定會多。 何善衡是成千上萬流入廣州的草莽賤民之一,他兩手空空,光著雙腳, 因為家窮,連鞋都買不起。他在鹽倉找到一份雜工,負責打掃鹽倉的衛生。
… 頁面 52…
他整天仍是光著一雙腳,鹽有刺激性腐蝕性,一雙腳給鹽份蝕得紅腫粗糙, 若有創傷,痛疼難忍。何善衡得了餉金,還是光著腳,鹽份壞鞋,他寧可 受皮肉之苦。 錢對何善衡來說太寶貴了。他不是那種只求日後三餐無憂的打工仔, 他年小志大,來廣州的目的就是謀求發展。 約一年後,何善衡辭去鹽倉的雜工,到一家金鋪做學徒。 那時的金銀首飾遠沒有現在這麼精緻,款式也少,變來變去就那麼幾 款。何善衡衝著學一技之長而進金鋪,他以後沒有靠首飾匠手藝為生,倒 是鑑別金銀成色的本事使他斬獲不少。 何善衡勤勉好學,一年多後就能獨立操作。老闆未讓他呆在作坊,而 把他調到鋪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