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僦校�蟈齙毖∥�氨盡∧曜罱艹齙囊�屑搖薄! 『廖摶晌剩�蟈鍪腔惴嶗�未蟀嘀兇罱艹齙囊晃唬�彩竅愀劭�閡嶽礎∽釵按蟮囊�屑搖! ∨ㄥ齔腥希��抵校�⒎僑巳碩級運�瀉酶小;惴嵊芯藪蟮拇⒈附穡�〖負跛�械耐�擋肯氳玫交惴岬鬧С鄭�蟈鼉芫�舜蠖嗍�說慕榪鉅�蟆!∩蟈齠源�椒⒈斫不笆彼擔骸 吧系鄄皇橋晌頤塹秸飫錮醋手�胛頤薔赫�娜恕=棖��頤塹木赫�《允鄭�顧�怯心芰η雷呶頤塹目突В�蠢床皇且患�鍁楹俠淼氖隆!薄 ∩蟈鯰澇妒且桓鮃�屑搖! ≡�蠐欣��
… 頁面 64…
談到滙豐,不能不談另兩大英資銀行渣打和有利。 在本世紀,滙豐、渣打、有利在香港銀行業處三足鼎立之勢,滙豐的 實力甚於另兩家,但優勢並不很明顯。 行家普遍認為,滙豐資助環球航運,等於掘到一條富礦脈。同時,也 標誌滙豐把在港的業務重心傾向華商,為滙豐贏來豐厚的回報。 渣打緊赴滙豐後塵,亦改弦易轍,唯滙豐馬首是瞻,業績亦不俗。就 香港的貨幣發行量,1980年共104。64億港元,滙豐佔70。5%,政府佔10。4 %,渣打佔剩餘的19。1%。1988年,香港共有銀行分支機構1397家,滙豐、 渣打分別佔其中的27。41%和8,45%。 1988年,世界100家大銀行排行表(按資產總值計),滙豐排第30位, 渣打排第99位。 香港銀行公會,一直是滙豐、渣打兩家大班輪流坐莊任主席。滙豐和 渣打,被譽為香港銀行業兩大巨頭。兩大銀行,皆同時有人出任香港兩局 議員,對香港政界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有利來港的歷史比渣打、滙豐還長 (1857年),中文全稱是“印度倫敦 中國三處匯理銀行”(The Chartered Mercantile Bank of lndia,Australia & China)。100年後的1958年才將中文名簡化為有利銀行。 從名稱這點來看,有利是不想跟華人做生意。改名意味著有利改變政 策,由於積重難返,有利的方針仍是親英疏中,加上經營不善、放款失誤 等因素,有利不利,鍺失了發展的大好時機,陷入被動局面。 有利於1911年,正式獲得港府授於的貨幣發行權,與滙豐、渣打井列 為香港三大發鈔銀行,平分準中央銀行之秋色。1978年,港府鑑於有利的 現狀,將其發鈔權收回,有利地位一落千丈,風光不再。 有利力擺脫困境,曾將銀行牌照押給美國萬國寶通銀行。1987年,日 本三菱銀行宣佈從萬國寶通手中購入有利牌照。有利數次易幟,足見實力 之薄,財力之單,已是窮途末路。 “順勢音昌,逆時者衰”——銀行業競爭之殘酷,不遜於其他行業。
… 頁面 65…
第三十五章擠提風潮 廖寶珊欲器無淚 1961年,香港爆發二戰後最大的銀行擠提風潮,主角是廖創興銀行, 存戶排成長隊,三日三夜有增無減。該行創始人廖寶珊是個精明能幹的潮 汕籍商人,他炒金,炒得盤滿缽滿;他炒房,炒得身價百倍;他開銀行, 成為“鼎新革故”的傑出銀行家。緣何擠提風潮偏偏對著他?而且令他一 命嗚呼! 中資銀行與華資銀行 中資銀行在港有近80年曆史——1917年中國銀行在港設立分行。1950年歸新的中 國銀行總管理處領導。1983年正式建立中銀集團,統一領導港澳地區14家中資銀行。 中銀的成員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交通銀行、廣東省銀行、 新華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國華商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鹽業銀行香港分行、 南洋商業銀行,寶生銀行、華僑商業銀行、集友銀行,1988年中銀集團的分支機構303 家,佔當年全港銀行總數的21。7%。存牧業務佔整個市場的20%左右,在香港已成為 僅次於滙豐銀行的第二大銀行集團。 華資銀行又謂之當地銀行。華資銀行的黃金時代是1946年至1964年。華資銀行雖 資本較小,但分支行數量較多,在香港華人尤其是中下階層和中小企業中,具有相當 的影響。 1965年以後,華資銀行經受了重重打擊而走向衰落。它們中的一些銀行或因競爭 力不強,不能抵受銀行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