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條對外通道。地面和空中,能保住一頭,中國的大門就不至於被關閉,這“戰”就能抗下去!
從國內打到國外,慘烈的地面戰鬥徐徐拉開帷幕
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新五軍、新六軍進入緬甸後,開始還不錯,200師第一仗就在同古殲敵三百餘名,給日軍來了一個下馬威。守衛在這裡的英軍見中國人來了,頭都不回地立馬走掉。
出師告捷,本應再接再厲,但很快,矛盾就有了。
二百師接防同古,史迪威決定中英雙方應該趁勢一鼓作氣,把日本人的氣焰徹底打下去。他準備再組織力量在平蠻納會戰,於是,他讓九十六師迅速投入,讓五十五師穿插。然而,讓他料想不到,杜聿明、廖耀湘拒絕從命——因為“校長”在重慶指揮他們要在曼德勒會戰。
遠征軍、皇家軍隊,蔣介石、史迪威,中國人、英國人、美國人,一國三公,心懷各異、陽奉陰違、明服暗抗、朝令夕改,全都攪成了一鍋粥!
第八章 敗退緬甸(2)
曾在中國住過多年,自知熟悉中國“國情”的史迪威真是犯了難。
好容易把兩邊都溝通了,工作也做好了,部隊已經擺開陣型,布好口袋,只等日本人往裡鑽,也不知英國人喝了什麼迷魂藥,突然撤離擺在右翼的第一師,退守仁安羌,跑到那裡與其裝甲第七旅匯合,隨之即被日軍三十三團包圍。
一切和遠在萬里之外丘吉爾首相率領民眾抗擊德國入侵的大不列顛景象相反,緬甸的英國皇家軍隊在日本人面前竟是如此不堪一擊,丟盡臉面。
丟臉的事情還在繼續,面對只有兩個聯隊的日軍,有七千餘人的英軍竟然想不出任何辦法突圍,只能向遠征軍、向史迪威發出求救。
在關鍵時刻,孫立人率領他的三十八師趕到了。據說,如果三十八師再過一天不到,英軍就準備投降了。
仁安羌一役,國軍三十八師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寡敵眾的著名戰例,救出英國人,轟動英倫三島,不諱“面子”,勇於承擔過失、牢記恩情的西方人從此把孫立人看成心中神聖的英雄,時光荏苒六十多年,如今,談起當年的救命恩人,談起“東方隆美爾”
孫立人將軍,激動之情照樣溢於言表。
英國人是救出來了,但會戰平蠻納也肯定無法進行了。
美國參謀長不得不按照蔣委員長的意圖做最後一搏——會戰曼德勒。好像偏偏作對——英國人再次在沒有任何通知情況下,腳底抹油——溜了,計劃好的會戰曼德勒頓時化為泡影。
幾乎是在準備曼德勒會戰的同時,日軍五十六師團避開曼德勒,迂迴緬東。
4月29日,該師團一舉攻克臘戊,徹底切斷滇緬路,切斷遠征軍回國退路。
臘戊失守,不僅斷了國軍後撤的路線,連邦德計劃好的那份洋洋灑灑的“分析報告”中的關於分段在中緬路上運輸的計劃也被打亂。
遠征軍決戰緬甸,蔣委員長比誰都急,從3月遠征軍入緬到5月撤退回國,他多次在昆明、仰光、密之那、臘戊間往返。
緬甸堅決要守住,那是中國最後的通道,要和英國人溝通,印度在今後的戰爭中也會起決定性作用。肯定是交通部或者邦德的“報告”和“中航”航線勘察促使委員長下了最後的決心!
委員長這會兒鐵了心,不光是要看住“槍桿子”,重要的是要打敗日本人!
4月13日,“中航”一架DC…3載著安排完作戰計劃的委員長從密之那起飛回昆明,在臘戊附近,有八架日本零式機尾隨機後。聞此訊息,飛行員、隨從臉都白了,大家都不知所措,而委員長卻無事一樣,從頭至尾,一直在座位上看書,連頭都沒抬一下。
猖狂的日本人這次不知為何竟然沒有攻擊,擔當本次專機飛行報務的華祝老人說,假設日本人有一架飛機開炮,絕對沒跑。
在委員長心中,不光是國內,也不光是一個緬甸,還有印度。印度國內各黨派和英殖民者、和政府之間的情況、態勢已讓他焦慮萬分
亂糟糟之中,2月24日,蔣介石在昆明直接給宋子文發電:我已傳達給顧維鈞(駐美大使,筆者)下列指示:我推斷你已經見過我對印度的告別信。請利用這個機會對丘吉爾講我個人見到印▲ 來自英國的女護士救治中國遠征軍傷員。
度軍隊和政治情況,是我到印度之前想象不出的。我恐怕丘吉爾對實情是不知道的,最好是先告訴克立潑斯,由他再去報告丘吉爾。我不能不說,只能說我所想到的。我強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