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只能用自己的雙腿告訴國軍、告訴蔣委員長、告訴國民政府:我,一個六十歲的老頭子都能走出來,你們,為什麼不能!
一系列失利還在後頭。
5月1日,日軍攻陷曼德勒。
5月3日,日軍攻佔南坎、八莫、畹町。
5月5日,日軍佔領緬北重鎮密之那。
從抗戰一開始,蔣介石、國民政府、交通部、中國航空公司、邦德、黃寶賢和所有的相關人員就像一個團隊在一副即將不斷坍塌、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前,閃、移、挪、騰,幾乎運用了所有的手段,延緩、遲滯、阻礙這副骨牌引起的連鎖崩潰,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但依舊是沒能阻止最後一塊的倒掉!
密之那被佔領,空中最後一條通道徹底斷絕,無疑是給蔣介石、給國民政府重重一擊!
中國,對外最後一條進出通道的大門重重地被關閉上了。
十萬火急:宋子文和他的“備忘錄”(三)宋子文更急!
緬甸戰事弄得一塌糊塗時,中國外交部長最希望的就是迅速得到空中運力的加強。
明擺著,滇緬公路靠不住。在請他轉交美國總統的信函中,委員長已流露出他內心之焦慮,作為被派到美國的全權代表,宋子文太清楚自己現在最應該做的是什麼。
當臘戊被截斷的訊息傳來後,已經意識到最嚴重時刻來臨,宋子文完全顧不上外交禮儀,國內委員長的指示尚未到達,他已經迅速給美國總統寫信。
第八章 敗退緬甸(5)
查閱這個期間的蔣與宋往來所有電文,除前一封令宋子文轉交求助美國總統的那封急電外,再不見委員長給遠在華盛頓的外交部長有新的指示。完全可以肯定,這是在宋子文得到國內戰況匯總並經身邊人員左右分析後,做出最十萬火急的動作。
時不我待!
方寸沒有顯現出大亂,但溫文爾雅在昔日哈佛大學博士、中華民國外交部長身上已蕩然無存。絕對是在極其迫切中,外交部長再一次遞交給美國總統“備忘錄”修正案中一改往日之矜持:總統閣下:
日本在南太平洋的勝利使滇緬公路處於巨大危險之中,仰光已經關閉。在過去四年半與日本作戰期間,中國戰爭物資的儲存量從來沒有這樣少過。為了供應中國軍隊並維持人民士氣使中國能繼續戰鬥,有必要開闢一條到中國去的新的生命線!
像奇蹟一樣,這條生命線就在附近。從印度鐵路終點薩地亞到昆明或者敘府(四川水陸交通中心),分別只有500英里或700英里,飛越的是比較平坦的路線
在寫下“比較平坦的路線”後,博士在“備忘錄”中繼續坦述他的心扉:這些可供選擇的路線已由泛美航空公司按全年的要求調查過,該公司準備飛行這些航線,美國軍事顧問團也宣佈這一計劃是可行的
泛美航空公司和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的一位專家研究表明,一百架C…47飛機攜帶自用燃油,在通常的條件下工作,每月可載12000淨噸,換言之,除軍用坦克外,實際上在緬甸(應為滇緬,筆者)公路上運輸的一切物品都可以由這些飛機運載,這將使緬甸(應為滇緬,筆者)公路的淨運輸力幾乎增加一倍,這些飛機回程可以從中國運載盟軍急需的鎢、錫、桐油
按“租借法案”之程式,今年已經分配給中國三十五架C…53(和DC…3同一型號,筆者),如果這些飛機能立即撥給,並增撥六十五架,緬甸(滇緬)公路的喪失就能得到抵消。
“淨噸”、“自用燃油”,這還不算,明明是中國航空公司,外交部長統統說成“泛美”。要麼“備忘錄”是自己親自執筆,要麼就是秘書不太“懂行”,對航空不盡熟悉,要麼就是完全心急如焚所致,在這份“備忘錄”中居然出現多處外行話,還好,幸虧意思表達明白無誤。
和第一次給美國總統的“備忘錄”要求的十八架DC…3相比,中國外交部長把飛機數量提高到三十五架C…47(太平洋戰爭爆發後,DC…3進入部隊後,型號相應改稱C…47)。這也是“中航”維繫運輸的最低限度,這個數字是經邦德和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承黻重新計算後報給宋子文的。只有這三十五架C…47,才能勉強維持“中航”
為配合國軍地面作戰而進行的空中運輸。
要求美方提供一百架C…47是交通部最後做的改動。報告送至委員長那裡後,委員長認為飛機數量太少。在邦德最早關於“新航線”的報告中,有三十五架飛機從密之那到雲南驛,每月可以最少有2100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