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載,C…53吃力地吼叫著費力爬到6000米,還是在峽谷中,但卻是在在兩個雲層中間,透過這兩層雲,可以看到前面的山峰。沒有猶豫,陳文寬順勢推杆,C…53高聲吼叫著,轉眼飛到喀喇崑崙另一側。
老人說,過了這道“坎”,就沒什麼阻礙了,接著是白沙瓦、德里、卡拉奇、加爾各答
前面,一路陽光!
看來是“上面”太重視這次飛行了,保密工作如此嚴格,以至於不僅瞞過了美軍、瞞過了邦德,連把在航空委員會派駐到加爾各答負責轉運軍需物資的空軍少校雲鐸都給矇住了,這麼大的事情,他竟然毫不知情。等雲鐸知道訊息時,已經是7月20日,離C…53到達只有幾個小時。而且,訊息還不是來自航空委員會、也不是交通部,而是英國人。
駐紮加爾各答機場帶班的英國少校通知雲鐸:一個小時後將有一架貴國飛機飛抵本場,請做好迎接準備。
老人說,他聽到英國人告訴他這個訊息後,第一反應是有點蒙,作為國民政府在海外最大的物資轉運站、作為“中航”維修基地、作為國內惟一一條出境客運航班終點,常有航班從國內來,幹嗎非要迎接這架飛機,難道有什麼重要人物?可怎麼看都不像,如果有重要人物過境,“上面”早就通知做好準備了,何必弄得這樣倉促!
但既然得到通知,就必須去。
停機坪前老人環視一週,有英國人、印度人,就是沒有發現美國人。雲鐸和幾個剛從塔臺上下來的英國佬閒聊著,故意顯得漫不經心地問:“那架C…53從哪兒過來的?”
問者有意,答者無心:“好像是西藏。”
雲鐸的心不由抽搐一下,好像明白過來一點。
沒過半個小時,天空響起了一陣轟鳴聲,雲鐸一眼就認出那是“中航”的C…53,
飛機降落後,看到機艙裡走出的毛邦初、衣復恩和機艙裡堆放的厚重的衣物,見多識廣的雲鐸也立刻意識到此次飛行的確是非同一般!
毛邦初下飛機第一樣事情是立即讓雲鐸給他找一部“可靠”的電臺,他要馬上起草長文電報,向國內報告。雲鐸和衣復恩是老相識,聊得稍多。但他明顯感覺到,老朋友“顧左右而言他”的語句很多,對此次飛行,對方似乎有難言之處,於是也不多問,只是全力安排好食宿。估計是幾個人幾天都沒吃到可口的飯菜了,面對豐盛的晚飯,衣復恩邊吃邊感嘆不已。無意中,雲鐸聽到他說了一句,飛行中,曾在一個地方見到過藏族人,那裡的衛生狀況極差,吃的飯菜上落滿了蒼蠅。
雲鐸推斷,他們肯定是在西藏以北的地方過來。
機組五人在加爾各答只停留兩天就順原路返回。他們走後,中國人自己穿越青藏高原、飛越喀喇崑崙山的訊息逐漸傳開。無獨有偶,彷彿是暗中相互較勁一樣,與此同時,另一個訊息也傳到雲鐸耳中,就在陳文寬他們到加爾各答之前,美國“印中聯隊”
也飛過一次。也是“悄悄”的誰都沒通知自己飛,路線也幾乎和陳文寬他們這次飛的如出一轍,只是反著來——先從白沙瓦出境,但到喀喇崑崙山口時,遇上相當惡劣的氣候,沒過去,又折了回來。
雖然是“同盟”,但很多事情,也是很分彼此,各做各的,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互不干涉。
截擊陳文寬機組這次飛行,橫越中國西北,途經荒漠,攔腰跨過天山、喀喇崑崙山,硬是在從沒有飛機到過的地方為抗戰中的國民政府開啟又一處空中通道,任務圓滿完成,交通部、中國航空公司特為此做出表彰。
最高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也非常滿意。機組回到重慶不久,三塊背面刻有“蔣中正贈”字樣的金錶送到他們手中,可見,委員長對這條通道的重視。
可委員長重視並不等於通道就有實用價值。
參照毛邦初、衣復恩所一路標定的航圖,加上機組的詳盡分析報告,最高軍事委員會、空軍指揮部、交通部三方反覆比照,最後認定,在日本人未攻佔印度北部之前,還是使用目前的航線。原因也很明確,這條繞道中國大西北的航線全長超過6600公里,不僅長度比正在使用中飛經橫斷山脈、喜馬拉雅至汀江的航線超出十倍以上,而且沿途地形、氣候卻同樣複雜,好也好不到哪兒去。而且,也是沒有任何地面導航設施,可以飛,但輸送效益會相當差。
第九章 扣響飛天之路(7)
姑且只能作為一條“備用航線”。
雲鐸說:“萬幸,日本人沒繼續向印度推進。這條航線實在太長,真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