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4/4 頁)
1944年8月25日這一天,天氣出奇的好,“駝峰”上空是難得的晴朗和靜謐,無風、無霜、無雨、無霧、無雪,還無還無日本人的零式機,沒有沒有,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這朗朗長空中,由威廉·H·滕納將軍駕駛的印中聯隊的C…46號飛機。將軍向目力所及之處檢視,數著在路途中看到那些在駝峰航線上失事的飛機殘骸
CD…2、DC…3、C…47、C…46、C…87、C…109、P…40、B…25、B…24將軍一路看著凌亂散落的金屬碎片,等到他再也看不到有飛機殘骸的時候,他發現,不知不覺當中,C…46已經抵達本次航班終點——昆明,巫家壩機場已在眼前!
卸下乘客和貨物,將軍再次駕機返回印度,等到平安落地後,他猛然醒悟過來,這簡直是蠻幹!
從沒飛過C…46,也從沒飛過“駝峰”,結果竟然飛了一個來回,幸虧遇到了好天氣,如果將軍不敢再多想下去,他為自己的魯莽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
在日記中,將軍這樣記錄自己的心緒:從昆明返回印度後,再次看到那條銀光閃閃的“鋁帶”,我才意識到,將我派於此地,是為了減少事故率。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恰好與其相反,很可能是提高,而不是降低。
這真是萬幸,竟然一路平安回來。
但並非一無所獲,我所知道的“駝峰”,除犬牙交錯、疊嶂的山巒,冰川雪峰,還有嚴重的風暴和結冰,這都將影響整個飛行安全,擬全力改進。
不是氣候,是我所要做的工作。
航線確實艱難萬分,飛行猶如在地獄中徘徊。但,真正動搖軍心的是,飛機失事缺少救援、軍人沒有文娛生活、藥品供應不足導致瘧疾週期性流行、航材供應不及時,最重要的是,所有被疏忽的細枝末節衍變成最後計程車氣低落。
首要解決的,是恢復士兵們的信心!
如果能改正上述之缺陷,相信印中聯隊會把效率大幅度地提高。(注二) 讀准將的這些記錄,怎麼感覺都像那個威廉·蘭霍恩·邦德的翻版。
老實說,一直不是在火線上廝殺、也並非衝鋒陷陣的後勤保障給養部隊,在沒有坦克、飛機、大炮的支撐下,提高士氣也罷、穩定軍心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