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軍很形象地比喻道:航空隊的基地是在堪薩斯州的空軍部隊,其供應卻來自三藩市,而要從緬因州飛往佛羅里達轟炸目標(注八)也許不好理解,但用熟悉的地域比較就可一目瞭然:基地在武漢,供應卻來自成都,但你必須從哈爾濱起飛轟炸廣州。
這仗,的確是不好打。
一切,皆緣於那條漫長、艱險無比的供應線。
陳將軍敢誇下海口,也確是經過認真計算。他的十四航空隊,每往上海投下一噸炸彈,就要消耗十八噸物資。
這不是聳人聽聞,現代戰爭,打的就是消耗。誰能夠保證後勤補給,誰,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別說一萬噸補給,就是把“中航”、印中聯隊加在一起,從1942年12月1日到1943年10月15日,就這麼不要命地飛,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才有28415噸物資從印度經駝峰航線運到中國,也就是說,僅僅只靠這兩萬多噸的物資,維持著中國十個多月的抗戰。看了這個數字後,也就難怪蔣、史之間的紛爭了。
十四航空隊差得更多。
儘管史迪威答應將為陳納德提供更多的物資裝備——每個月由印中聯隊經由“駝峰航線”送至1968噸物資,但實際上,到了1943年1月,十四航空隊只有區區300噸物資;2月,400多噸;3月,分配倒是增加至1000噸,但也只運過來600多噸。(注九)陳納德找蔣委員長要補給,委員長只能苦笑讓他找史,史表示無能為力,印中聯隊已經盡了最大努力。陳納德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是指揮失當。沒錯,印中聯隊摔了那麼多架飛機,但總運量還是不抵只有幾架飛機的中國航空公司,惟一能解釋的,只能是他們的領導者是多麼的無能。陳又對史要求,把印中聯隊併入十四航空隊,把指揮權交給他(注十)。這下,可把史迪威氣得要死:“小花生米”(史對蔣的蔑稱)和我作對,怎麼你也這樣! 逼上梁山蔣、史不睦。
史、陳又不和。
都怨那條該死的航線!
委員長再次給在美國的宋子文發電,希望他能說服美國總統,加大對中國的運輸補給。
不知是哪個環節出了紕漏,這封電報到了美國,就成了要求加大美國執行《租借法案》補給物資的要求,見美國總統時,宋博士就是這麼提出的。
羅斯福的態度很誠懇,幾天後,羅斯福回電,原文如下:宋子文博士中華民國外交部親愛的宋子文博士:是否請你迅速把下面的信件傳送給蔣介石大元帥?
您知道,在長時期中,我在堅決地決定您和您的軍隊應該得到我們可以傳送的每一種支援,單單為了這個原因,我們已經用很快的速度建立起一條空中運輸線,它超過一萬英里的航程,需要做艱苦的航行而且直接貫通英國圈內的中東地區和印度洋。
美國政府已經使用了每種可能性加速租借法案物資的輸送到您的軍隊中。最近時期,我們已經從我們軍隊中抽出少量大炮,把我們軍隊也急需的武器運給您的軍隊使用
美國用於戰爭用途的生產能力已經到了極限,我們只保留給自己不足訓練之用的一部分。(注十一)大洋彼岸美國總統一封陰差陽錯的電報道出了白宮的實情,也不啻向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表明,物資提供,目前,已經達到最大限度。
大洋這邊,蔣委員長管不了美國政府和印中聯隊,但可以管轄佔“多數”股份的“中航”,交通部也是“中航”的頂頭上司,目前,惟一的可能是盡最大限度提升中國航空公司運輸能力。
第十三章 三個籬笆一根“樁”?(3)
是在決定走“北線”之後沒多久,中國航空公司釋出“命令”,從即日起,二十四小時,換人不換機,晝夜飛行!
一直沒有查到確切的執行日期,書面命令的“出處”也沒看到,問老人執行這道“命令”的時間,老人們說,記不太清了,好像是在1943年底。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商業航空公司竟然也釋出“命令”,肯定是“上面”被逼急了,紅了眼!
“命令”是由邦德和新上任的總經理李吉辰共同釋出的(“中航”總經理王承黻調回軍方),新經理和前任同樣,也是經最高軍事委員會指派、由交通部任命,李吉辰肯定也沒想到。
老人們說,看到這道命令後,大家都知道,那是要拼命了!
緊張,高度緊張,空前緊張,老人們都這樣說。
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在中國航空公司職工“花名冊”中,華人傑的名字排在第四頁。老人生前曾擔任北京航空聯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