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航”失事資料,在駝峰航線上,跳傘生還的,只有兩例:一例是飛機起飛後,剛剛進入航線,還沒到“駝峰”上空。
一例是從汀江飛昆明,不僅過了“駝峰”,還“過”了昆明,還“過”了宜賓和成都——迷航,飛到四川綿陽上空,跳傘生還。
第十四章 壯志凌雲(4)
“空氣袋”
第一次聽說這個稀奇古怪的詞,是在鄭家瓊老人家,老人無意中說起了“空氣袋”,聽得我是一頭霧水——難道“空氣”還能用袋子裝起來?
見我滿臉茫然,鄭家瓊和坐在一旁的徐承基老人一同向我解釋:“‘空氣袋’是在‘駝峰’上特有的一種氣象”
老人們連講帶比畫,我總算是明白了,所謂“空氣袋”,就是在駝峰航線上的對流層中,在某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當幾種要素都具備時,會突然出現一個真空。
被厚厚的空氣包圍的地球,空氣可以說充斥每個角落,竟然還有這種現象,真是匪夷所思。
飛機在空中飛行,是靠機翼對空氣產生的“升力”使飛機“浮”在空中,一旦沒有了空氣,即出現“空氣袋”,後果可想而知。
後來才知道,在“駝峰”上飛過的每位老人,全部都經歷過所謂“空氣袋”——進入空氣袋後,一直是沉重的發動機噪音突然變得輕飄飄,接著螺旋槳旋轉得有氣無力,飛機急速下墜。此時,任憑怎樣加大油門,發動機的轉速就是提不上去,不僅如此,馬上,螺旋槳槳葉好像不是和飛機連在一體,而是分開一樣,自由擺盪。
老人們說,空氣袋和雨、雪、霧不一樣,看不見,本來是亮瓦晴天的,突然之間,你就鑽進去了,很多墜毀的飛機,都是由於這個“空氣袋”,螺旋槳產生不了任何拉力,飛機就是眼看著往下掉。
又不是平原地帶,是在“駝峰”上空,高度本身就不夠,往往,反應都來不及做出,“嚓”,摔了。
眼看著摔。 華人傑老人說,1944年夏,飛“駝峰”,那天天氣出奇的好,一前一後同行的,還有印中聯隊的一架C…46,在“駝峰”上空,透過舷窗,他還和那架飛機駕駛員擺擺手,結果手還沒放下,就看見那架C…46突然急速向下墜,只有十幾秒鐘,就下去觸山了。
什麼徵候都沒有,就這麼沒了。越是天氣好,越是容易出現這種事情,要是風、霜、雨、雪的,還真沒這事兒。
說起“空氣袋”老人們都是嘆著氣,駝峰航線,天氣不好吧,盼著天氣好,天氣好吧,又有這個“空氣袋”,讓你防不勝防的。唉,空氣袋、空氣袋,這“駝峰”,真是不讓人過一天好日子! “駝峰”魂——吳子丹和片馬埡口失事的C…53吳子丹,1922年出生,四川德陽人,畢業於中國空軍軍官學校,1942年,進入中國航空公司,擔當副駕駛。
在那個年代,空軍軍校士官生一般都去了美國受訓,像吳子丹這樣沒去美國,卻進了“中航”的例子還不多見。於是就問緣由,有老人說,子丹這個人,愛憎分明,校方侵犯同學利益,他帶頭抗議,那還了得,導致最後被開除。
空軍做不成了,從航校出來“流浪”。這事兒後來不知怎麼讓時任“中航”總經理的黃寶賢給知道了。黃總經理慧眼識才,馬上把吳子丹招入“中航”,擔當副駕駛。
從1942…1945年,吳子丹總共在“駝峰”上往返飛行接近六百個來回。
有多少人,第一次飛越“駝峰”就消失得杳無蹤影,那些從抗戰開始,就在駝峰航線上進進出出、飛越“駝峰”數百次的勇士們,要讓他們複述那段歲月,講敘飛越“駝峰”經歷,已無任何意義——每天都在那個地方飛進飛出,所遇到的災難根本就數不清。
“中航”飛越駝峰航線中,有兩起事故發生在飛機剛剛離開跑道時,吳子丹就趕上了其中一次。
1944年2月18日,汀江,漆黑的深夜。機長洛克斯、副駕駛吳子丹和報務員黃煥元在機艙坐定,在得到塔臺確認後,洛克斯開車。
發動機轟鳴聲中,C…53從滑行道開始向跑道移動,在飛機滑行中,坐在右座副駕位置上的吳子丹對著“檢查單”大聲口述,隨著副駕的“口令”,機長洛克斯用一隻手不斷指認各種開關,並大聲複述,還未上跑道,只用一分多鐘,兩個人就把“檢查單”準確無誤地報出。
C…53在跑道起點停下,機艙裡,藉著儀表盤反射出綠螢色的一絲光亮,洛克斯和吳子丹相互看了一眼。
兩人同時舉起大拇指——O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