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頁)
後一查資料——果然。
所有的資料中都說,當年“飛虎隊”從美國運來一百架P…40戰鬥機,只有他,只要見到一個前來找他了解歷史的人,就不遺餘力地大聲“更正”:“什麼一百架呀,是九十九架,有一架中途掉到海里去了。”
我在美國方面的資料中,得到了證實,老人的“資料”是正確的。
關於那架DC…3在宜賓機場被日本人擊壞機翼後,又換成不對稱的DC…2機翼,我也是請教老人。老人依舊是在電話中說:“我和負責指揮維修的總工程師吳敬成熟得很,哎呀,要是早幾年,我都可以讓你見到他”
2002年,北京,老人和我一同和原中國空軍、1944年成功炸斷鄭州黃河鐵橋遲滯日軍南下、蔣委員長親自給他頒發“武功狀”的中美混合團B…25飛行員楊訓偉老人一同吃晚飯。飯後,同樣是八旬老人的楊訓偉看著和自己年齡相仿的陳應明躑躅而去的背影,疑惑不解地看著我:“這個陳老先生夠可以的,我們空軍的事情,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他怎麼比我還清楚!”
除了天上的飛鳥外,只要是人造的飛行器,外國的、中國的,過去的、現代的,沒有他不知道的。
說起飛機型號、人員配置、武器配備,他如數家珍——什麼這架飛機機徽是什麼圖案、那架飛機的保護色如何,連C…53和C…47的艙門相差多少都一清二楚。
喜歡“飛”,沒當過飛行員,於是就畫飛機。
別的老人如果能到他這個年齡,都是打打牌、喝喝茶,靠在牆角、坐在門前曬太陽,打發時光、頤養天年,他不,每天在他的居室裡塗塗抹抹——畫的全是飛機,黑白的、水粉的,什麼三面圖、透檢視八旬老人,眼睛萎縮得快成一條縫了,還是那麼寫、畫。他的房間裡也沒別的,全是飛機——航空書籍和圖片,美國、日本、臺灣的。有一年,臺灣有個出版商想出一冊中國空軍戰機圖集,特地從臺北來成都找他。
很多喜歡飛機的年輕人,到他那裡,看見一本書,就厚著臉皮說,陳老,這本書您借我看看
哦,拿去嘛,拿去嘛。
等一兩個月後,給你打電話,“喂,我的書你拿回來,我要用。”可能借書的人把這事兒都忘了,他還想著。
他記憶力極好。
也是2004年,為紀念飛機誕生一百週年,民航學院邀請航空愛好者參觀飛機、體驗飛行。去的都是年輕人,就他一個老頭,也和那些孩子們一樣,在飛機裡外爬上爬下
第十六章 戰爭,從未讓女人走開!(10)
看飛機、畫飛機,自己還“造”飛機。
整個2004年,老人讓我目瞪口呆的事情一個接一個。
兩個月不見,再一見,“譁”,老人推開一座車間大門,一架萊特兄弟一百年前製造的1∶1模擬飛機躍入眼簾,連發動機都和圖片上的一模一樣,整個世界只有三架,他這兒就有一架。又過兩個月,再去,剛一拐過牆角,就被嚇了一大跳——車間前的院子裡,竟擺放著一架蘇…27,昂首挺胸,一副積蓄待發之勢。
只有在珠海航空展上看到過的傢伙現在就在伸手可及之處。
“怎麼樣?”老人一副神秘的表情,“車間裡還有一架卡…50”
迫不及待地走進車間,哈,一架先進的俄羅斯武裝直升機安然趴在地中間、連配備的火箭、反坦克導彈都赫然在目。
我急了:“陳老,您什麼時候倒賣起軍火了,這可是犯法啊!”
老人笑了,眼睛眯成一條細縫:“小夥子,你看清楚,那都是1∶1模型,是我指導我的學生們做的。”
我恍然大悟。對了,老人是製作航空模型的行家裡手,年輕的時候,國內很多將要定型或是沒定型的飛機模型,都是出自於他的手,並培養出多批學生。
祖籍廣東,在越南出生並長大的陳應明,打小就喜愛飛機,熱愛飛行。
1944年8月的一天,回到國內的中美混合團一次和日本人交火,空戰從雲南保山一直打到越南老街、紅河,後又延至接近河內一帶。追殺所經之處,恰好在陳家的“上空”。
老人說,自打一出生就在槍炮聲中成長,消停的日子加一起也不到三個月,你殺我砍的場面已經熟視無睹了,可還沒看見過空戰、沒看見這麼激烈的在天上的廝殺。
那時我還是小孩子,上面炸翻了天,大人們全藏了起來,就我,哪有炮聲往哪鑽,就想看日本人的飛機是怎麼被打掉的。雖然家裡在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