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人住得比較分散;大致是現在長寧區的範圍。老二房有三兄弟;李經述的後代在威海衛路昇平街;李經邁在華山路;向西發展;他李經方就安家在北站附近的安而近路(今安慶路)。後來他的妻弟劉晦之一家也到了上海;就借他家的房子住。辛亥革命後正是上海房價大漲的時候;政局一動盪;江南數省的地主豪紳都想方設法往上海租界裡鑽;出租房屋正是有利可圖的生意。李經方樂得關起門來當他的寓公。 但他當寓公也是不得消停的;常有老朋友有事相求。以他的身份和影響;他總是幫忙的;如為盛宣懷家族主持清理遺產;為親戚周紫珊等寫悼辭;為清廷舊僚的破落子弟借錢作擔保等等。他心眼挺好;總是樂意幫人家的忙。
然而“周粟”可以不食;人間煙火還是不能斷的;他畢竟養了一大家子人———除了原配劉氏姐妹外(劉秉璋的兩個女兒;大女兒過世了二女兒又娶進來);他還有五房側室及兩房洋太太(一個英國人;一個法國人);是真正的妻妾成群。兩位洋太太原是他當外交官時的兩個秘書;一個英文秘書;一個法文秘書;結果都成了他的夫人。還有兒子、女兒、孫子、管家、車伕、傭人畢竟天天要花費;坐吃山空的局面總是可怕的。他就必須另想法子弄錢。好在天時地利人和;讓他于山窮水盡之時;發了兩筆洋財。他仗著外語好;熟人多;瞭解在華洋人的心態;憑他的聰明;照準外國人的錢袋;狠狠地撈了一把。
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在打仗;一些英國商人便到東方來發展。李經方看到外國人喜歡在黃浦江邊造廠、建碼頭和貨棧;以求交通的便利;就搶先以很低的價錢;買下了幾百畝位於現在老楊樹浦一帶的江邊荒地;然後再以幾十倍的價格賣給了英國人。後來英國人在那兒建起了英聯船廠;還發行過股票。這讓李經方大大地開心了一陣。 第二次發洋財是賣古董。李經方對藏書和古器物均有雅好;他的藏書直到現在;還曾被古籍版本目錄學家提起。他的內弟劉晦之;出任中國實業銀行總經理;亦是海內外知名的大收藏家;藏品以三代青銅器、甲骨龜片和藏書、藏印、藏墨為主。民國後;適逢瑞典王國的太子訪問中國;併為瑞典國家博物館收集中國文物;因瑞典王室三代人均對中國青銅器有濃厚的興趣;於是來到中國就遍訪公私藏家。此事被訊息靈通的李經方知道了;便與內弟劉晦之合夥做了這筆生意。 他們各自拿出自己一部分藏品;據說還向李經羲借了三件。
瑞典太子面對一大堆綠鏽斑駁的青銅器直看得眼花繚亂;讚不絕口;最後付給他們二十八萬英鎊;兩人平分;各得一半;自是皆大歡喜。至於究竟賣掉些什麼藏品;數量多少;中間還有誰經手;現在誰也講不清了。解放後政府號召民主人士寫文史資料時;就有人寫到過此事;但只是講透過廣東路的某某古董商介紹賣的;具體器物仍是語焉不詳;看來只有到瑞典國家博物館裡才能查清楚。劉晦之的兒子劉因生跟筆者談起過此事;說是劉家很多人知道此事;是確有其事的。剛粉碎“四人幫”的頭幾年;當年瑞典王太子的孫子又來到中國訪問;還提到他的祖父在上海買青銅器的事情。著名博物專家夏鼐先生也撰文講過此事。
李經方發洋財之後;曾感慨地對人說:“沒想到我還有今天啊!”可知他原先的生活已經拮据了。發財之後;他在上海虹口置辦房地產;在原先居住的愛爾近路(今老北站對面的安慶路;當時是高階住宅區)又買下一整條弄堂;大概有一百多幢房屋;自己在沿馬路的地方造了一座大花園洋房。眼下那些石庫門弄堂房子都已風燭殘年,破破爛爛地還在;而李經方那漂亮的洋樓反倒被折掉了;蓋起了摩天大廈。 除了上海的房地產外;李經方在安徽老家還有不少產業;主要在蕪湖。一部分是繼承了李鴻章留下來的遺產;一部分是他自己投資置辦的。他在蕪湖的堂號叫“李漱蘭堂”。
據蕪湖市房管處孔立群先生調查後撰文稱:“‘李漱蘭堂’曾是蕪湖市房地產最大的業主;在老城外有大片土地;開路建房;客觀上對蕪湖的城市建設和房地產的發展作出過貢獻。談及蕪湖的城市變遷和房地產業;必然要涉及‘李漱蘭堂’。”(《蕪湖文史資料》)可是文中具體列出的李氏所有的土地;不過幾百畝地;且大多是城外荒地和灘塗之地。
城內自家居住和供出租的房屋;倒有三四百棟。 現在蕪湖的長江邊上靠近鎮波塔的地方;還有一條華盛街的“尾巴”;當年整條華盛街上的房子都是李經方的。他還擁有蕪湖利濟輪船局和廣業公司的不少股票;各地銀行裡還有幾十萬存款;這些財產;想必都與那兩筆“洋財”大有關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