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圍之後還有不少奇遇,比如趕來給陳策將軍授爵位的馬克斯爵士,正是當年陳策在香港的高爾夫球友,而英國人在柳州,曾經組織了一場和中國當地駐軍的足球比賽,結果中國隊打了英國隊8:0——中國足球史上似乎應該記下這個比分來!
附:
被授予大英帝國爵士爵位的陳策將軍,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第一任廣州市市長,一年以後,因足疾復發而去職療養。
1949年8月31日,飽經風霜的陳策將軍在解放戰爭勝利前夜,避開了是否要在暮年改換門庭的難題,在廣州家中安詳辭世,終年58歲。他的妻子在兩個月前病逝香港,夫妻合葬於廣東海軍墳場。
關於陳策將軍的死,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
據說將軍去世的前一天,在寓所召開了一次酒會,到會的都是他的親信部下和好友。第二天,陳將軍在酣眠中辭世。到會的人員中有一名軍統特務,名叫陳靜濤。人們懷疑是陳靜濤奉蔣介石之命暗殺了陳策將軍,理由是擔心陳策追隨孫夫人宋慶齡投靠中共。實際上,這個說法沒有充分的根據,因為以陳策的性格和關係網,他最大的可能是移居香港,他在那個米字旗的世界裡暢通無阻。
對陳將軍的病史進行分析,在他去世之前,陳一直飽受足傷和胃病的折磨,身體已經極為虛弱。而酒會後將軍服用了安眠藥以便入睡。將軍的死因應該是酒精和安眠藥發生共同的作用,麻痺中樞神經致死,偉大的幽默電影家卓別林,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在睡夢中去世。
也許,一位太傳奇的將軍,人們都不捨得讓他平靜的離開。
來於塵土,歸於塵土。
老兵們永遠不會死,他們只是悄然消逝
搜尋那場戰爭中的真實
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變(1)
搜尋那場戰爭中的真實
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變
15…1其實,開戰之前,中日兩軍的對峙已經劍拔弩張。這是豐臺事件時日軍包圍中國駐紮豐臺軍隊的兵營的情景。機槍所對的,就是中國軍隊的營門。在日軍看來,這是當時正常而必要的措施。不知道如果在日本,中國軍隊這樣用機槍對著日軍營門,他們是否也會覺得“正常而必要”。
儘管在日本大眾媒體上今天已經很少見到七七事變的有關文獻,其實日本的歷史學界,歷年對七七事變都投入了相當多的精力進行研究。在這種研究中,日方也反映了一定的反思態度,例如,NHK編輯的《歷史的交待》第21輯中,曾這樣評價七七事變——“昭和12年的七夕之夜,盧溝橋畔一聲槍響,日本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泥沼。”但是,這種研究,也明顯地帶有“日本的歷史研究特色”。
所謂“日本的歷史研究特色”,就是在這種研究中,對史料的取捨帶有嚴重的傾向性,所以研究的結果對“重現歷史真實”是否有所幫助難以衡量,卻可以看出明顯的對日本當時戰爭罪行進行開脫的含義。
例如,對於七七事變的原因,日方的研究著重於具體事件的經過,甚至精確到分鐘和每一個士兵的動向,只是結論撲朔迷離。他們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說明以下幾點:
第一,盧溝橋事變是不是日本預謀的,他們強調事件的開端是日軍華北駐屯軍演習部隊確實走失了一名士兵(而後歸隊),屬於“擦槍走火”。這個觀點的背後,是說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戰爭,也自然不是有所預謀的,而是由於偶然事件引發。
第二,日本的歷史研究絞盡腦汁分析盧溝橋事變背後可能有中方的種種暗謀。提出日本士兵走失之後是中方出於某種目的故意促成了和日軍發生戰鬥,這主要有“士兵走失後中方向日方射擊”、“宛平守軍金振中是共產黨,故意和日軍戰鬥挑起中日戰爭”、“走失士兵是在戰鬥開始後才找到的”等多種說法,而且貌似各個都有形形色色的證據。
然而,實際上這些觀點都不值一駁,引用日本歷史研究方面無意間保留的資料,就可以輕易反駁這些觀點。由走失一名士兵引發兩個國家的大戰,正如按動扳機發出致命的子彈一樣,問題不在按動扳機的動作,而在於槍中早有子彈,而且對準了目標。如果看事件前日本對中國東北、熱河、內蒙、華北的一系列侵略活動,就會輕易看出,日本方面試圖佔領華北,是一個有條不紊的計劃活動,所差不過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當時的日本同盟通訊記者松本重治,在1982年發表的《盧溝橋謎一樣的槍聲》一文中,曾經明確說明當時日本的國策——“盧溝橋事件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