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千公里遠距離試驗飛行時,由於漢口等地的天氣惡劣,無法發現機場,結果於中國軍隊在沙洋鎮的陣地附近迫降,在戰鬥中陣亡。日本陸軍並追晉藤田為中佐,渡邊為少將以示尊崇(此前藤田已經被上報晉升中佐,但還沒有批覆)。
說起來倒是中國這邊的報道,統統把渡邊廣太郎放在前面,藤田只不過隨口一提。
這倒不是中國人的官本位思想更加嚴重。中國這邊忙著抗戰,忙著抓漢奸,誰會顧得上看什麼航空破世界紀錄的新聞呢?和天皇號交火的兩個部隊,一個是川軍,一個是西北軍,能看懂外文字母的都沒幾個,不知道藤田何許人也實在太正常了。
要日本人知道這個,會不會要“仰天”?
戰後,《每日新聞》發表了天皇號事件的詳情,現把這篇文章翻譯如下:
昭和12年(1937年)7月,支那事變(即侵華戰爭)爆發的時候,陸軍雖然開發了新型轟炸機九七重爆,但生產中依然存在問題,不敷使用。為此,陸軍緊急從義大利購買88架菲亞特BR…20轟炸機。
菲亞特BR…20,即イ式重爆,是曾經威震衣索比亞前線的轟炸機。但是,前線部隊卻對イ式重爆提出許多意見,比如航程不足、炸彈搭載量不如預期,操縱複雜困難,對其評價不高。
這時,海軍已經制成效能優良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在越洋轟炸等行動中十分活躍,陸軍因此十分焦慮。這是因為,購買イ式重爆,只是根據義大利方面提供的紙面材料作的決定。
這樣,陸軍對於這種轟炸機到底效能如何,特別是遠航能力如何心中無底,因此將對此進行驗證的任務交給了藤田少佐。他因為駕駛航研機創造了世界長距離飛行記錄而具有很高的聲望。
藤田少佐和他的學生,曾共同駕駛航研機完成創紀錄飛行的高橋准尉一起實施這次任務。他們首先進行了從日本本土到臺灣的往復飛行,認為如果技術足夠優秀,準備也充分,イ式重爆看來可以達到預期的航程。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10)
為了做進一步的驗證,藤田一行從各務原機場起飛,前往上海的大場鎮飛機場。
這次飛行比較順利,到達大場鎮機場後,看來飛機的效能還有餘地。
看到飛到上海燃料還有富餘,他們按照計劃繼續進行向漢口的試飛。
不料,那天漢口的天氣惡劣,雲層很低。因此,在無法找到機場的情況下,藤田一行飛越了戰線,在燃料將近時被迫在沙洋鎮附近降落。
為了保持機密,他們摧毀飛機並試圖逃走,途中與中國兵發生戰鬥,結果全員戰死。
本來已經在計劃下一次創紀錄長距離飛行計劃的藤田少佐突然死去,讓有關人士受到極大衝擊。
5月5日,報紙上披露了藤田少佐的戰死,日本民間對他的死都深表悼惜。
1…21天皇號因為地位原因,留下照片很少。藤田死後,為作報道尋找其合適的照片而不可得,日本記者只好用這架它的姊妹飛機代替,重漆機徽進行了拍照以為紀念。但出於戰時保密緣故,當時日本的老百姓既不知道藤田的飛機是義大利製造的,也不知道它就是天皇號。
對於天皇號事件的描述,應該說基本是正確的,但對於天皇號最後的命運,因為飛機上所有乘員全部斃命,則純屬推測。
中國方面對此的描述更加詳細,而且說明天皇號並非油盡迫降,而是被打了下來。
按照我這篇文章第一段引用《俘獲日皇座機“天皇號”始末》的內容,該機是被一四九師李禾農部擊中,才迫降被俘的。
那麼,這個說法是否可靠呢?
老實講,出於宣傳和爭功的目的,當時中日兩軍的戰報中都多有誇張,只是方式略有不同。兩軍都經常誇大敵軍規模和殲敵數字,以提升士氣。和海灣戰爭中的美軍一樣,日軍也經常少報自己的損失,以表現皇軍何等神勇。奇怪的是國軍方面恰恰相反,經常誇大自己的損失——這看似奇怪的事情其實也符合邏輯,因為當時國軍各部中吃空餉現象嚴重,多報損失可以讓以前吃掉的空餉死無對證,也可以讓長官對屬下部隊的真實兵力有所瞭解,不要派出一個實際只有一兩千人的師去跟日軍一個四五千人的聯隊拼命。
如這次擊落天皇號的報告中,就可以看到水分。文中提到天皇號是在指揮九架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時被擊落的,這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但是,我認為其所記錄天皇號是被擊落的,屬於可靠的說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