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科里納可沒來侵略過中國,藤田是咎由自取。
這一點,飛行家們也沒誰說中國打得不對。
其實,等看完藤田的那些事兒,薩都忍不住嘆了兩口氣。第一口氣是給藤田,你要是一心搞你的技術,將來走哪兒都是一個專家,幹嗎非摻合到侵略我們中國的事兒裡面呢?瞧,把命都玩進去了;第二口氣是給打死藤田那些不知名的中國兵,那渡邊你打死也就打死了,這個藤田,你別看他塊頭兒大,其實這人沒打過仗,上去抓個活的很容易。要活捉了他做個活的反戰廣告,那多合算啊!
藤田咎由自取,但他為人確實有不少優點。和當時大多數日本人不一樣,藤田是少有的大塊頭,身高一米七六,虎背熊腰,還是個大近視眼。這樣的人本來不適合當飛行員,但是藤田冷靜的頭腦、優秀的技術讓他脫穎而出。藤田熟悉機械,他進行創紀錄飛行的飛機叫做“航研機”,藤田參加了整個設計製造過程,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意見。比如該機的全收放主起落架,就是在藤田的主持下完成設計的。同時藤田為人恬退,日本航空研究所中人們稱其為“禪讓的藤田”,與“不讓的山本(航研機機身設計師山本峰雄,性格固執)”算是對照。
從保留下來的資料看,藤田的形象,與我國橫渡渤海海峽的張健頗有點兒相似(拿張健比日本鬼子,張先生估計會大打噴嚏)。這位挑戰人類極限的北京鐵人三項協會會長看來彷彿一頭懶懶的大熊,體胖臂長,性格和緩,毫無“鐵人”的風範。然而,他卻能夠徒手橫越寬度一百多公里的渤海海峽,創造了人類的奇蹟。
考慮到藤田創紀錄的時候也是一項挑戰人類極限的舉動(在飛機上連續飛行三天不下來),也許這種專案的佼佼者都是這種形象,急性子幹不了這個。
說到這次創紀錄飛行,就不得不談到日本航空界一架特殊的飛機——航研機。
所謂航研機,是日本航空研究所從1932年開始研製的長程飛行試驗機,它是一架專門用於創紀錄的概念飛機。
日本的航空技術,在二戰前期曾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零式戰鬥機採用極輕的錳鋼合金大梁,重量輕,強度高,空戰中極為靈活。在太平洋戰場上,當時英國人的水牛,俄國人的伊…15、伊…16都不是它的對手。唯一勉強能和它一拼的是美國P…40戰鷹,這種飛機論效能也不是零戰的對手,但陳納德的飛虎隊們創造了一種古怪的戰術來對付零式,飛虎隊的小夥子們發現如果和零戰陷入Dog…Fighting;笨重的P…40九死一生,於是乾脆把它拉到高空,然後一個猛子紮下來給日本人一下,然後不管打不打得著立即俯衝逃跑,拉起來再戰。
1…16飛虎隊的P…40
這種跟廣州騎摩托搶包賊一樣的戰術,彌補了兩種飛機效能上的差異,但不得不承認,零戰的設計的確是很出色的。
在上世紀30年代前期,日本的航空工業已經有一定基礎,正在起飛的邊緣。但無論速度、高度、飛行距離,日本的飛機從來沒有跟世界紀錄沾過邊的。
日本當時是軍國主義,軍國主義一般都是好大喜功的,如何能夠承受這樣的空白?
所以當局嚴令航空設計部門採取“攻關”的模式製造可以創造世界紀錄的飛機。這個任務1931年文部省撥款25萬日元給航空研究所,要求其兩年內拿出能夠創造世界紀錄的飛機來。
事實證明,儘管日本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工作人員進行攻關,但兩年的期限未免太短。日本的科技人員首先認定,這種飛機最有把握的專案是飛行距離,其他高度、速度等日本的技術儲備不足。爾後,艱苦的設計工作一拖再拖。
1936年3月,在總設計師木村秀政主持下航研機終於完工。儘管這種飛機存在很多缺點,例如兩翼太脆弱、駕駛艙視野極差。但是,它的確有著破長距離飛行記錄的可能。
1…17航研機
為了破世界紀錄,日本人在這架飛機上下了極大的功夫——遠航飛機多用幾個發動機,而為了減輕重量,航研機採用單發動機;採用了脆弱但效率很高的細長機翼;大副油箱,可收放卻很輕便的起落架。
1…18航研機獨特的機翼設計
不過,日本畢竟技術底子還比較薄弱,這架飛機有很多設計十分勉強,故障多,操縱困難。比如,起飛降落飛行員都要開啟艙蓋,探頭看跑道才能正確操作;飛機不能做劇烈的動作,否則雙翼就會折斷等,這都需要透過飛行員的技術來彌補。為了省油,在創紀錄飛行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