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軍轟炸機來說可算差強人意。於是,原型機試飛後,剛造出第一批生產型樣機,日軍便迫不及待地將其運到中國進行實戰試驗。
1938年3月8日,日軍派遣第六十戰隊飛行員駕駛兩架九七式重型轟炸機從彰德機場起飛轟炸西安。不幸的是,兩機剛剛將炸彈投到西安飛機場,就遭到三架中國空軍伊…16戰鬥機的截擊。由於沒有戰鬥機的掩護,兩架日機只得丟棄炸彈倉皇逃走。但剛剛飛臨黃河上空,又有八架中國空軍戰鬥機趕來截擊(這是日方記載,沒有找到中國方面關於這次空戰的記錄)——伊保重明軍曹的飛機當即遭到集中攻擊,成了第一個犧牲品。蟹訌一準尉駕駛2號機拼死格鬥,依靠精湛的技術,才從戰場飛回。
1…8駕駛試驗型九七式重型轟炸機樣機出擊攻擊西安的第六十戰隊第一中隊隊員合影,穿黑色上衣站著的,就是此戰中陣亡的伊保重明軍曹,他的飛機“光榮”地成為九七式轟炸機隊第一個犧牲品。
1…9此戰中蟹訌一準尉的2號機總算激戰後返回彰德基地,只是機身上中了三十八發彈,這是該機尾部中彈部位的照片。
此後一段時間的戰鬥,九七式也接連被擊落。其實,九七式初戰不利,其原因很複雜,起飛護航的九五式戰鬥機飛錯了路是最主要的問題。同時,乘員還不熟悉這種飛機,沒有裝甲、自衛火力較弱、武器有槍無炮、沒有自封油箱等也是原因。但日軍方面第一個反應就是這種轟炸機實用還有問題。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5)
一瞬間,加上“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種典型心態,正在公主嶺集中訓練的BR…20成了日軍期待矚目的焦點。
應該說,BR…20重型轟炸機對日軍來說,的確有很多可吸引人之處。其空前的載彈量和續航力,都是現有日機無法達到的,而可收放起落架、內建彈艙、部分飛機(包括天皇號)裝備的自封油箱,都是日本飛機上當時還很少看到的先進技術。
日軍甚至一面表彰渡邊的談判功績,一面下指令給有末精三,準備增加購買100架BR…20轟炸機。
不過,這個訂單,一直到有末卸任,也沒有正式發出。
其原因,是進入戰場之後,BR…20“イ式重爆”在實戰中,並沒有預期得那樣厲害。
1938年3月,訓練方酣的イ式重爆部隊被嚴令從公主嶺南下參戰。迫不得已,只有已經基本完成了訓練的獨立第三中隊六架飛機經過南苑進駐彰德機場。
不過,這六架飛機卻迅速失去了戰鬥力,使這型飛機的參戰,推遲了兩個月。
因為什麼失去了戰鬥力?國軍空軍的攔截?共產黨襲擊機場?飛行員鬧了霍亂?
都不是,是因為彰德下了一場雹子。
外一篇日本到底買了多少義大利轟炸機
在對擊落天皇號之戰的考證過程中,有兩問題頗值得注意——日本當時到底從義大利買了多少架“イ式重爆”,也就是BR…20轟炸機。
我在文章中採用的數字是72架,而不久gundamzaku兄(西西河網友)提供了他的看法。
關於這訂購數量,應該是日本訂購了100架,而義大利只製造了85或者88架。但是為什麼會有72架這個說法呢?
二戰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編制是:集團/師團…團…戰隊…中隊。每個戰隊按照裝備的機種、所處時間的不同,由2…3箇中隊組成,每個中隊標準定額是12架,這樣一個飛行戰隊的飛機標準定額是24…36架。日本引進這菲亞特BR…20之後,裝備了飛行第十二戰隊和飛行第九十八戰隊這兩個部隊,而72架正好是2個或3箇中隊編制的飛行戰隊總共所轄戰機的標準定額。
要保證部隊編制一直維持定額數量,購買戰機的時候要多買幾架留作備份,另外還要留出幾架用於試飛,因此可以確認85或者88架的說法是正確的。
看了他的說法我覺得有必要對此進行進一步的考證。
實際上,這個訂購數字,在日本的資料中確實有不同的說法,一直沒有統一。我寫這篇文章時傾向於72架的,因為這是日本駐義大利武官有末精三日記中的數字,而他一直沒有接到繼續訂貨的命令。
不過參考上面的說法,這個數量卻不夠兩個戰隊使用,因為至少有兩架飛機不能投入實戰——一架是送到三菱公司拆卸研究的樣機,後來若干技術被應用到一百式吞龍和四式重轟炸機上面。另一架是沒有武裝,也沒有編入在華日軍序列的“天皇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