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國銀行;1921年,國民商業銀行;1923 年,新加坡四海銀行;1925年,嘉華銀行;1929年,廣東省銀行;1931年, 廣東信託商業銀行;1934年,交通銀行、永安銀行等。 從本世紀初起,中環漸成為香港金融中心。幾乎所有的銀行都集中在 這裡,高樓矗立,鱗次櫛比。其分號,更是遍佈香港全境。 香港的“銀行多於米鋪”之說,皆由此出。 這是香港的一位隱形大亨,坐擁數十幢樓,身家百億,名叫楊躍松。 記者是經過明查暗訪才“發掘”出來的。
… 頁面 42…
第六章遮打爵土 填海置地建公倉 遮打是早期香港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興趣廣泛,閒聞趣事多多。 遮打幹出的正經事更令人刮目相看。他是香港第一位建公倉之人,創立了 九龍倉;他填海造地,留下置地公司和一條極為風光的遮打道;他創立香 港電燈公司,被人們稱為“光明的使者”;他的收藏物,堪稱香港之冠,令 人歎為觀止。 當人們漫步於中環德輔路銀行區,為這些石屎(混凝土)森林而嘆為 觀止時,是否曾想到,100年前,這裡還是汪洋大海呢? 當人們跑遍整個香港,似乎處處有李嘉誠的物業。其中黃埔花園、匯 景花園、海怡半島、麗港城、嘉湖山莊,氣勢宏偉,高樓林立。人們囑然 而嘆:“地產大王李嘉誠,不愧是香港第一大地主。” 1841年6月,英軍強佔香港後,香港最高行長官義律將維多利亞灣劃出 40幅地段,拿出34幅公開拍賣,另6幅留以公用。每幅地底價很低廉,一律 為10英鎊。在港的所有英商都參加了拍賣會,競投的熱門是當時所認為的 黃金地段。最高每幅投到165英鎊,最低投到每幅20英鎊。共拍賣出23幅, 另11幅因處偏僻之灘,無人問津。投得土地的英商中,有渣甸洋行、顛地 洋行、林賽洋行、端拿洋行等。不過,投得土地者,並無土地所有權,只 有祖用權,每年須繳納地租,港府每年可得租息3032英鎊。 這是港府唯一實行壟斷的產業,這種土地租用權制度一直延續至今。 香港人口一直在急劇增長中,土地資源貧乏。解決這矛盾最有效的辦 法就是——填海。 遮打滯港 1869年,英國至遠東的郵輪上,有一位一臉稚氣的青年紳士。他就是 未來香港填海史上,大名鼎鼎的保羅·遮打 (Paul Chater)爵士。 遮打是最早一批透過蘇伊士運河的英人。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大縮 短了歐洲至東方的航程,英倫三島由此而掀起遠東熱。遮打此行的目的地, 是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不少貧窮潦倒的西人在這 裡成了新富顯貴。遮打出身於富貴的世家,他對神秘東方的嚮往,更甚於 發財。 郵輪在香港停留,遮打突然打消航抵上海的念頭——這座揉合中西風 格的嶄新島城,令遮打流連忘返。 香港經過近30年的建設,已有相當的規模。沿著維多利亞港的海岸邊, 是一幢幢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樓房,樓前種植了綠樹和爭奇鬥妍的花卉。皇 後大道寬闊而曲折,各種膚色與國籍的人在一條街上行走。馬車是喬治三 世時代的,還有形狀怪異的中國轎子與黃包車。 扯旗山與山腰的半山區,稀疏有致地建有豪華住宅,曲徑通幽,綠樹 環抱,恍然仙境一般。遮打站在扯旗山上,維多利亞港如一條藍帶。極目 遠眺,碧波浩渺的海面,點綴著翡翠般的小島。海風徐徐吹來,令人心曠 神怡。 那時的華人多居住在西營盤。男人留著長辮,女人梳著發舍,也有趨 趕時髦者,學西人的梳妝穿扮。商業街上,密密麻麻排著中國風格的店鋪:
… 頁面 43…
茶鋪、食肆、煙館、賭坊、青樓、錢莊、當鋪、茗莊、雜貨店、古玩店、 綢緞莊。 遮打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吃,一路買。他聽到一幢木樓傳出優雅悠 揚的琵琶聲,尋音而上,見一位粉黛佳麗在彈琵琶。遮打聽得入迷,這女 子放下琵琶,貼著遮打撒嬌。遮打嚇了一跳,知道是妓女,給她一塊洋銀, 微笑著出來。 遮打興趣盎然在香港遊玩了3天。第4天,郵輪啟航上海,在皇后碼頭, 遮打對新結織的朋友凱福·曉士說:“我不去上海了,我這輩子哪都不去, 香港太迷人了!” 遮打在給英國家人及友人的信中,也表明了他不去上海的原因。 實際上,遮打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