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次談話的意見,由陳毅整理而成。此次由於情況明瞭,所以“九月來信”比“二月來信”要正確得多。“九月來信”的八個部分,後來收進《周恩來選集》,這清楚地表明這是周恩來的著作。就在中共中央透過了“九月來信”,陳毅欲歸未歸之際,在閩西發生了重大變故,紅四軍捲入了一場新的危機
第三部分:馳騁贛南失去毛澤東的紅四軍打了大敗仗
在一個警衛排的護送下,一副擔架正急急地從福建永定縣合溪北上,送往紅四軍軍部所在地上杭縣。擔架上躺著重病之中的毛澤東。他不是趕往上杭治病,卻是要趕去勸阻朱德南下那是毛澤東得知緊急的情報,一個名叫謝漢秋的巡視員來到紅四軍軍部。這位巡視員是中共福建省委派出的,他給朱德帶來了《中共福建省委給閩西特委、四軍前委的信》,此信一九二九年十月六日發出,朱德十三日收到。這封指示信,給紅四軍下達了緊急行動任務:向廣東東江地區進軍。
信中寫道:
當此兩廣軍閥混戰爆發,廣東西北江風雲緊迫,東江防地較弱,同時東江豐順、大埔、五華、興寧、海陸豐等地廣大工農群眾起來作劇烈的鬥爭時,省委同意中央對前委的指示,朱毛紅軍全部立即開到東江去,幫助東江廣大群眾的鬥爭。因為這次軍閥混戰的爆發是比較以前因蔣桂、蔣馮戰爭來得複雜,牽動了全國大大小小的軍閥,這是極利於工作的發展。朱毛紅軍在這軍閥混戰中,必定要極力擴充,建立並鞏固基礎,堅決地採取進攻策略,到群眾基礎比較強大與軍閥戰爭附近的區域去實行遊擊,發動與擴大群眾的鬥爭,以促進革命高潮更快的到來。這一原則之下,目前朱毛紅軍無疑的是要開到東江去工作②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十四冊。
朱德向來以“軍人服從命令”為天職,接到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信,便堅決貫徹執行。 毛澤東在病中聞訊,焦急萬分,他以為紅四軍在閩西立足尚不穩,應著重於建設一個根據地,不宜離開閩西去廣東。上次進軍閩中便吃了敗仗,到廣東也會如此,因為那是敵軍勢力強大的地區。朱德覺得毛澤東的見解不無道理,但是中共福建省委的信中說,進攻廣東東江,是“中央對前委的指示”,不可不從。這樣,朱德以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名義,於十月十八日致函中共福建省委轉中共中央。信中說:
(一)根福建省委轉來緊急信一件,四軍全部立即開往東江潮梅一帶遊擊。
(二)我們在十月十三日接此信後,立即調三個縱隊向潮梅佈置遊擊,準於十月二十日集中粵邊,十月二十一日以後,進攻焦嶺信中這樣寫道:
陳毅同志仍未回來,毛同志久病,現雖起床,尚不能行走,此次去東江,尚不能出發,負責同志更覺困難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十四冊。
信剛發出,十月二十日,紅四軍第一、二、三縱隊便分三路,從上杭、武平向東江推進。
陳毅晚了一步,他從上海回到閩西時,紅四軍已經出發。
十月二十二日,陳毅從閩西追到廣東北部的松源,才在那裡追上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機關,見到了朱德。陳毅離開上海時,周恩來也主張紅四軍向廣東進軍。這樣,朱德、陳毅便共同率領紅四軍,南下廣東。誰知紅四軍出師才一星期,便在廣東梅縣打了個大敗仗,一下子損兵一千多,成為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後蒙受的最大損失!梅縣,乃葉劍英的故鄉。南昌起義失利後,葉挺、賀龍、陳毅率部南下,亦在梅縣打過一仗,損失頗大。
這時的紅四軍,由於否定了毛澤東所主張的前委的集中領導,實行所謂“由下而上的民主制”,什麼事都得“大家談,大家議”。為了打不打梅縣,竟然“討論了數日”中共福建省委:《紅四軍部隊情況報告》,一九二九年七月至一九三○年四月。最後,終於“官兵一致”決定攻打梅縣。十月三十一日拂曉攻進梅縣縣城,卻遭到敵人猛烈反擊,損失慘重——紅四軍全軍損兵近三分之一!後來,紅四軍前委向中央報告(一九三○年一月六日)時,這麼談及失敗的原因:“四軍第八、九、十縱隊,三個月中,前委機關不健全,毛澤東同志去地方養病,陳毅同志去中央,前委只餘朱德同志一人,因此應付不來,政策上出現許多錯誤,黨及紅軍組織皆鬆懈。”這一次大敗仗,使紅四軍計程車氣頓時大為低落,向廣東進軍的計劃也就告吹——這表明毛澤東當時反對進軍廣東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
誠如中共福建省委的《紅四軍部隊情況報告》所言:“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