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下吉安。
內中“雪裡行軍無翠柏”一句,在一九六三年公開發表時,改為“雪裡行軍情更迫”。毛澤東率紅四軍在江西中部、南部馳騁。到了一九三○年三月,贛南一帶除了贛州、吉安等幾座孤城,三十多個縣都變成紅色,形成了贛南根據地。
贛南根據地跟閩西根據地連成一片,紅色區域日漸擴大。這一大片紅區,史稱“中央革命根據地”。這樣,毛澤東在丟失了井岡山根據地之後,又創立了新的、更大的根據地。根據地擴大了,紅軍也擴大了。一九三○年六月,以紅四軍為基礎,和紅三軍、紅十二軍合編,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毛澤東任政治委員,朱德為總指揮。這“政治委員”一詞,是周恩來沿用蘇聯紅軍建制的,改掉了中國紅軍中原設的“黨代表”。由周恩來起草的中央“九月來信”中說:“黨代表名稱應立即廢除,改為政治委員,其職務為監督軍隊行政事務,鞏固軍隊政治領導,副署命令等。”自從毛澤東出任紅軍第一軍團政治委員後,人們也就稱他為“毛委員”;在此之前,人們對他的習慣稱呼為“毛黨代表”。
不久,紅五軍、紅八軍、紅二十六軍合編,組成紅軍第三軍團,由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
一九三○年八月,紅一軍團又與紅三軍團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朱德為總司令。朱德的“總司令”之稱,便始於此時。後來,他成為“紅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這個“總”字,最初也起源於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這一職務。
紅軍第一方面軍擁有三萬兵馬,比毛澤東初上井岡山時的那七百多人,聲勢要大得多了。春風得意的“毛委員”已在江西樹起一面紅色的大旗
第三部分:馳騁贛南李立三猛烈抨擊毛澤東 1
就在毛澤東結束了在閩西的半年的沉默,闖進贛南,開啟了新的局面的時候,他又遭到了猛烈的打擊。
這一回新的打擊來自中央,來自他的老朋友李立三!
一九三○年三月,周恩來由上海去蘇聯參加聯共(布)第十六次大會,並向共產國際彙報工作後,中共中央的領導權便完全落到了李立三手中。
李立三開始實行他的“左”傾冒險機會主義路線。
一九三○年六月九日,柏山(即李立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關於目前政治任務決議案草案時,對毛澤東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李立三如此說:
在全國軍事會議中發現了妨害紅軍發展的兩個障礙,一是蘇維埃區域的保守觀念,一是紅軍狹隘的游擊戰略,最明顯的是四軍毛澤東,他有他一貫的遊擊觀念,這一路線完全與中央的路線不同。他以為江西是革命首先勝利的區域,條件是:一、資產階級弱,二、無地方軍閥,三、帝國主義的力量弱。他對紅軍的發展,則完全是游擊戰爭的觀念。這一問題必須要根本解決。游擊戰爭的戰術已不適合於現在的形勢《柏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關於目前政治任務決議案草案內容的報告》,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十四冊。想當年,這位李立三看了《二十八畫生徵友啟事》去見毛澤東時,羞羞答答“沒有明白表示意見”。在毛澤東面前,李立三是個“小弟弟”。如今,李立三把持了中共中央領導權,批評起“四軍毛澤東”來,一點也不客氣。
李立三挖苦毛澤東的“游擊戰爭的秘訣”,是“逃、跑、走”。
據云,李立三的嘴甚大,他常給朋友表演“絕技”:把拳頭伸進自己的嘴裡,轉了一圈,再把拳頭取出。此刻,他張著大嘴,正在大聲鼓吹他的路線:紅軍“需要奪取中心城市,向敵人主力進攻,向交通中心發展”。確實,毛澤東有著一條“完全與中央的路線不同”的路線。他的游擊戰爭經驗,是近四年紅軍作戰切切實實的總結。然而,坐在上海亭子間裡的李立三,卻要對毛澤東進行“根本解決”!
六天之後——一九三○年六月十五日,李立三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給紅四軍前委,即毛澤東,下發了命令式的一封信。信的措辭,是異常激烈的:
你們固執過去的路線,主要的原因是你們沒有了解整個革命形勢的轉變。這的確也難怪你們,因為你們處境太偏僻了你們應當深刻的瞭解自己的錯誤,按照中央的指示轉變你們今後的路線如果前委有誰不同意的,應即來中央解決。《中央致四軍前委的信》(一九三○年六月十五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