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志壯堅信馬列,
豈疑星火燎原。
輝煌勝利盡開顏,
鬥志不容稍減。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粉碎林彪反黨集團反革命政變的鬥爭》(材料之二),一九七二年七月。內中的“豈疑星火燎原”一句,顯然是想把那筆舊賬勾銷。據云,擬稿者最初寫作“何疑星火燎原”,林彪改為“豈疑星火燎原”。
如此反反覆覆,歷史雲遮霧嶂。直至一九九一年《毛澤東選集》第二版問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題注才如實寫上:這是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一封信。
第三部分:馳騁贛南毛澤東“春風得意”馳騁贛南
星星之火在擴大。朱毛紅軍——紅四軍,在中國共產黨人之中樹起了一面武裝鬥爭、武裝割據的旗幟,各地紛紛響應,冒出了一支又一支新的紅軍。
紅五軍——以彭德懷為軍長、滕代遠為黨代表,活躍於湘鄂贛邊界。
紅二軍——以賀龍為軍長、惲代英為政治委員(未到任),活躍於湘鄂西一帶(該軍最初亦曾稱“紅四軍”)。
紅四軍——與朱毛紅軍同名,由鄺繼勳為軍長、餘篤三為政治委員、徐向前為參謀長,活躍於鄂豫皖邊區(這支紅四軍中的一部分,原曾稱“紅一軍”)。
紅六軍——同稱“紅六軍”的有三支部隊。一是以孫德清為軍長、周逸群為政委的紅六軍,活躍於鄂西洪湖地區;二是以李勳為軍長的紅六軍,亦在鄂西;三是以黃公略為軍長、劉士奇為政委的紅六軍,活躍於贛西、湘贛邊界一帶。
紅七軍——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廣西百色起義之後誕生的,以張雲逸為軍長、鄧小平為政治委員,活躍於廣西右江地區。
紅八軍——一九三○年二月在廣西左江地區成立,俞作豫任軍長,鄧小平兼任政治委員。
紅十軍——軍長方誌敏(後為周建屏),活躍於贛東北和閩北地區。
紅十一軍——同稱“紅十一軍”的有兩支部隊。一支以吳光浩為軍長、戴克敏為黨代表,活躍於鄂東;一支以古大存為軍長、胡丙泰為政治委員,活躍於廣東東江一帶。
紅十二軍——也有兩支。一支是以伍中豪為軍長、鄧子恢為政治委員(最初稱“紅九軍”),活躍於閩西一帶;一支由謝振亞領導,活躍於鄂東南一帶。
紅十四軍——以何昆(李維森)為軍長、李超時為政治委員,在蘇北活動。
紅二十五軍——軍長鄺繼勳、政委王平章,活躍於鄂豫皖一帶(一九三一年十月始建)。
紅二十六軍——一九三○年九月十九日,河北南部的東明、長坦兩縣農民暴動,打起了“紅二十六軍”軍旗。此後,劉志丹、謝子長在陝甘地區組織武裝暴動,隊伍亦稱“紅二十六軍”。
如此眾多的紅軍在中國大地誕生,顯示了毛澤東的影響。因為毛澤東最早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最早建立紅色根據地,朱毛紅軍成了一面旗幟,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標杆。雖說當時的毛澤東,還只是“各路諸侯”中的一個,卻已成為各路紅軍的榜樣。
從一九二七年秋收起義到一九三○年,不過三年多的工夫,在毛澤東的影響下,中國有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河南、安徽、甘肅、陝西、江蘇、四川等十三個省的三百多個縣,發生了武裝暴動,建立了大小十五個紅色根據地,建立了十三個軍的正式紅軍,共六萬二千七百餘人,稍後則發展到十萬人。赤衛隊也發展到十多萬人。毛澤東率部從閩西轉入贛南,一月十六日佔領了廣昌。他復職後,精神頗佳,那曾經摺磨他多日的瘧疾也霍然而愈。他滿懷信心地指揮著紅四軍。
紅四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上上下下也都充滿著信心。此時,紅四軍早晚點名,官長喊一聲“進攻敵人”,士兵便答一句口號:
進攻敵人——消滅軍閥混戰!
進攻敵人——武裝擁護蘇聯!
進攻敵人——建立贛西南蘇維埃政府!
進攻敵人——徹底分配土地!
進攻敵人——擴大工農武裝!
進攻敵人——奪取江西全省政權!
一九三○年二月,毛澤東率部從廣昌進逼江西中部重鎮吉安。心境愉悅的他,在行軍途中哼成《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一首:
漫天皆白,
雪裡行軍無翠柏。
頭上高山,
風捲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
贛江風雪迷漫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