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縱隊比作坐轎者,那五個軍團便是前後左右呼擁著的轎伕們。如此前呼後擁的隊伍,加上五千名挑夫挑著沉重的擔子,而為了躲避敵軍,只能走贛粵、湘桂交界那些荒僻的山道,往往一個小時走不出半里路,一夜只能翻一個山坳。如此馱著全部“家當”的“象隊”,行軍的步履比老頭、老太婆散步還慢!前三道封鎖線,沒有遇上激烈的抵抗,慢吞吞地行軍,還不覺得什麼。可是,當蔣介石明白了紅軍西征的意圖和路線,就搶在那沉重、遲緩的步履前,倚仗湘江天險,築起了第四道封鎖線。
蔣介石顯示了他的精明,他發出電報:“派何鍵為追剿總司令。所有北路入湘第六路總指揮薛嶽所部及周渾元所部,統歸指揮。”論資歷,何鍵是夠不上“追剿總司令”這頭銜的。蔣介石不任用陳誠,而任用何鍵,是因為主力紅軍西征,正是從何鍵的地盤湖南經過。而且給一頂“追剿總司令”空頭官銜,會大大調動何鍵的積極性,為“追剿”紅軍賣全力,何樂而不為?除了發電報之外,蔣介石還派出飛機,給何鍵空投了一封親筆信:
芸樵兄勳鑑:
今委兄以大任,勿負黨國之重託,黨國命運在此一役,望全力督剿。並錄古詩一首相勉:
昨夜秋風入漢關,
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
莫遣沙場匹馬還。
蔣委員長如此看重何鍵,使他受寵若驚。果真,這一著棋很靈。何鍵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奉委員長蔣電”,在十一月十四日就跑到衡陽“軍次敬謹就職”,發表“就職通電”,聲稱“共匪棄巢南犯,折而西竄,鍵負西路重責”。
何鍵這一“就職通電”發出後,原先跟他“腳碰腳”的粵軍陳濟棠、桂軍白崇禧、黔軍王家烈,不得不致電“恭賀”。白崇禧的賀電稱何鍵“帥五省之師,系萬民之政,聲威所布,匪膽已寒”,這當然使何鍵興高采烈。其實粵軍、桂軍、黔軍三軍,都是地方軍閥,各有各的一套“拳經”。他們對紅軍實行“送客式的追擊,敲梆式的防堵”。真正為蔣介石賣力的,是何鍵和蔣介石嫡系薛嶽部隊。蔣介石在南昌行營裡,函電交馳,調集各路兵馬。他總共調了大約一百個團四十萬人,迎戰紅軍主力。蔣介石把這些部隊部署在湘江東岸,廣西東北部的全州、灌陽、興安三縣,構成一個三角“口袋”,等候那緩緩而來的“象隊”。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這支“象隊”在湖南道縣一帶渡過了瀟水,便朝廣西東北部進發,面對著全州、灌陽、興安那個三角“口袋”。當時在南昌行營擔任侍從室主任的晏道剛,在其回憶錄中如此描述蔣介石:當此戰役最緊張的時刻,蔣介石在南昌心神焦急,隨時查詢部隊到達位置,計算紅軍實力。陳誠自調預備軍總指揮後,基本上是待在蔣介石身邊,贊助策劃。在戰役過程中,戰報雪片飛來,我閱後凡屬重要的即交給蔣的機要秘書汪日章摘要轉給蔣看。
蔣認為紅軍已經是“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難就擒”,乃以在湘江以東“圍殲紅軍為指導方針,令何鍵、薛嶽在衡陽開軍事會議。晏道剛:《蔣介石追堵長征紅軍的部署及其失敗》,《紅軍長征在貴州史料選輯》,貴州社會科學叢書,一九八三年版。蔣介石佈置了五路大軍,在湘江追堵紅軍。蔣介石命令各軍:“力求全殲,毋容匪寇再度生根。”隨著紅軍逼近湘江,一時間,坐落在湘江之側的全州成了戰略要地。全州地處廣西、湖南交界之處,是一座四周有城牆的古城,扼守著湘江。全州是在廣西地盤之內,原由桂軍駐守。桂軍,亦即“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為李宗仁,副總司令為白崇禧。李、白與蔣介石矛盾深重,跟何鍵也矛盾重重。白崇禧素有“小諸葛”之稱。在紅軍臨近時,李、白下令桂軍從全州撤退,調往恭城、平樂一帶,以保自己的要地桂林。桂軍的撤防,本來給紅軍帶來了絕好的機會。
第六部分:長征途中鮮血染紅了碧綠的湘江 2
無奈,李德指揮失誤,在過了瀟水之後,忽地命令紅軍改變隊形向湘江前進。所謂改變隊形,即把左翼換成右翼,右翼換成左翼。這一換,延誤了行軍時間,加上前進的速度本來就慢,當紅軍前鋒偵察部隊到達全州城下時,發覺城門緊閉,湘軍已搶先一步入城!搶佔全州的,是由湘軍參謀長劉建緒所率的主力部隊。這是何鍵得知桂軍撤防,便派劉建緒部隊急行軍,搶佔全州城。何鍵致電蔣介石,大罵桂軍,“全州以上,無兵守河”!紅軍晚了一步,陷入被動。因為原本因蔣桂矛盾而曾鬆動的“鐵三角”,被湘軍補上了。桂軍呢,在十一月二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