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錄之外,好幾位會議的出席者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也隨手記錄。內中,博古便是一個,因為博古平時開會有著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做記錄的習慣,何況在遵義會議上他受到尖銳的批判,也就隨手記下了別人的發言。筆者在採訪博古親屬時,他們說及博古的筆記本曾儲存在親屬手中。在“文革”中,他們作為博古親屬受到猛烈的衝擊,就把筆記本燒掉了。從此,已經儲存了三十多年的珍貴的博古所記遵義會議記錄,化為灰燼,失去了一份關於遵義會議的極為珍貴的原始文獻!所幸,陳雲的手稿得以儲存,內中的一句話,解開了關於出席者的歷史之謎:
參加這個會議的同志除政治局正式及候補委員以外,一、三軍團的軍團長與政治委員林、聶、彭、楊及五軍團的政治委員李卓然、李總政主任及劉參謀長都參加了。
根據這一句話,就可以準確地考證出遵義會議出席者的名單。中共六屆五中全會選出的政治局委員共十二人,其中王明、項英、張國燾、任弼時、康生五人不在遵義;顧作霖已於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因心臟劇痛、吐血不止,病逝於瑞金,終年僅二十六歲。剩下的六人,是遵義會議的出席者,即:
毛澤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
朱德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軍總司令。
陳雲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長征開始時為五軍團中央代表、軍委縱隊政治委員、遵義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
周恩來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治委員,長征開始時為“三人團”成員。
張聞天(洛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
秦邦憲(博古)中共中央負總責,長征開始時為“三人團”成員。
中共六屆五中全會選出的政治局候補委員共五人,其中關嚮應不在遵義,因此出席遵義會議的是四人,即:
王稼祥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鄧發國家政治保衛局局長。
劉少奇全國總工會委員長、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長征時為八軍團中央代表。
何克全(凱豐)共青團中央書記,長征開始時為九軍團中央代表。
陳雲手稿中提及的“林、聶、彭、楊”,即:
林彪一軍團軍團長。
聶榮臻一軍團政治委員。
彭德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三軍團軍團長。
楊尚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三軍團政治委員。
陳雲手稿中還提及“李卓然、李總政主任及劉參謀長”,即:
李卓然五軍團政治委員。
李富春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劉伯承紅軍總參謀長、軍委縱隊司令員、遵義警備司令員。
以上共十七人。此外,還有兩人列席會議:
李德共產國際駐中國軍事顧問,長征開始時為“三人團”成員。
伍修權翻譯。
這樣,遵義會議出席者的名單增至十九人。
在這十九人之外,還有一位出席者,即鄧小平。
本書作者在遵義及貴陽,查詢有關鄧小平出席遵義會議的資料。最早見諸報刊的,是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三日的《貴州日報》,第三版以頭條地位刊載了蕭明的通訊《鄧小平同志在遵義》,一開頭就寫道:本月三日(即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三日——引者注),遵義會議紀念館裡非比尋常。遵義會議紀念館裡的工作人員,很久以來就盼望著能接待一次參加過遵義會議的客人。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鄧小平、李井泉、楊尚昆等同志來參觀紀念館。遵義會議的參加者鄧小平和楊尚昆同志,對這座闊別二十多年,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樓房,記憶猶新。一走進紀念館的大門,楊尚昆同志興奮地說:“就是這裡,這個地點找對了。”走進陳列室,楊尚昆同志告訴紀念館的負責人孔(憲)全同志:“這裡是當時的作戰室。”穿過陳列室,踏上窄樓梯,走進開會的房間,鄧小平同志看到房間依舊是當年的擺設樣子,使他立刻想到了當年開會時的情景,他肯定地說:“會議就在這裡開的,”他指著靠裡邊的一角說,“我就坐在那裡。”在狹窄的職走廊上,鄧小平同志說:“這個地方原來好像很寬,有次就在這裡擺一張地圖,幾個人研究怎樣往四川走。”此文後來又稍作補充,刊載於貴州一九五八年第十二期《山花》文學月刊,內容差不多。此後不久,周恩來證實鄧小平出席過遵義會議,並在會上擔任記錄。關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