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角共壞玫陀�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每年用於訓練的步兵子彈則是1800發。在這種嚴格要求和訓練條件下,日軍盡出優秀射手,通常每個中隊(連)能佔到三分之一左右。英國軍事評論員給出日本軍隊軍事素質的評價是裝備B級,戰術水平A級,單兵射擊技術A級。
無論軍事技術、訓練水平還是紀律性及吃苦耐勞方面,中國士兵都遠遠不如日本兵。因而中國軍隊在自己的土地上依託自己的城市和人民,卻付出了比敵人多一倍乃至兩倍三倍的代價,也就不足為怪了。
六、國防動員和軍隊指揮體制上
中國的國防動員體制、平戰轉化體制、軍事指揮體制相對於日本方面,差了很大一截。當時日本有17個常設師團,平時每個師團的兵力11000多人,戰時擴編成特設師團,人員擴充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現役的38萬人擴編為74萬人。除了預備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還有後備役兵88萬人和補充兵役240多萬人,各種兵役人員合計有448萬多人。而當時的中國,只有203萬現役兵,預備兵役和後備兵役一無所有。因此,中日兩軍在接戰一回合之後,中國部隊後續的戰力會大幅減低,但是日軍卻得以在迅速整補之後,仍可以於第二回閤中保持相當的水準。
日軍不僅兵力補充系統完備,後勤支援系統和機械化水平之高也是中國軍隊望塵莫及,日軍4次增援,平均時間不到10天,最遠的甚至調動的是遙遠的西北雁門關部隊,從停止進攻,轉進千里登艦,再航行到上海戰區集結,平均不到10天,在這方面充分顯示了機械化戰爭時代的軍隊必須是機械化的,有了機械化,一支軍隊可以當多支軍隊用。精壯計程車兵只有插上機械化的翅膀,方能振翅高飛。反觀中國軍隊,穿草鞋,徒步走,乘車還經常受到日機襲擊,徒增傷亡。楊森的第20軍9月1日奉令開赴淞滬戰場,從貴州出發全憑兩條腿,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方才乘船,從長沙坐火車運到前線已是10月8日,足足用了37天!
國民黨軍指揮序列雜亂,機構膨脹,疊床架屋,職責不明。戰區下轄集團軍、師、旅、團,後又增設軍,9月中旬以後又設定軍團。一些軍往往只轄1個師,軍長亦即師長。命令、指示及報告,層層遞轉,費時費力,於作戰有損無益。後期撤退指揮系統幾乎癱瘓,部隊如同無頭蒼蠅,混亂無序。
七、情報偵察上
中國軍隊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資訊不靈,敵情不明,偵察和情報手段極端落後。國民黨的特工一貫重內不重外,把精力都放在整垮共產黨和所謂〃搗亂分子〃上面,戰事一起,倉促收集,當然找不到什麼東西。淞滬會戰爆發前後,由於內奸告密,日特猖獗,最高軍事機密多次被洩,蔣介石多次險遭毒手。最離譜的是日本諜特黃浚長期潛伏鑽進最高指揮機構內部,擔任行政院機要秘書,盜取大量機密情報,而很長一段時間國民黨的特務機構竟然渾然不知。中國的無線電通訊也十分落後,有事只能電話傳送,或人工傳送,中國的飛機沒有報收發話手段,更沒有空中偵察。中國在敵人內部沒有情報來源。而日本在中國內部的間諜敵特卻異常活躍,打訊號、收情報、放煙火,引導敵機轟炸、大炮射擊、軍隊進攻。日本人對中國沿海、城鎮、鄉村情況瞭如指掌,有的比中國當局自己還了解得詳盡清楚。〃九。一八〃事變前,陸軍大學聘請的一個日本戰術教官酒後曾吐真言說:〃中國的金山衛、大鵬灣、還有廣西的北海,都是登陸的好地方。〃中國方面之後多次派人去金山衛考察和野外戰術訓練,得出的結論卻是:金山衛水淺,船隻靠岸困難,不適合登陸。然而最後日軍偏偏選擇從這裡登陸,一舉包抄中國軍隊側後,贏得戰爭的勝利。敵人耳聰目明,我方几乎是瞎子、聾子,只能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怎能不陷入滅頂之災呢?
八、內部團結上
派系鬥爭、任人惟親是國民黨軍隊中一貫存在的痼疾,淞滬會戰最後失敗也不能說與此完全無關。馮玉祥、張治中空有抗戰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換將。第18軍羅卓英部由第9集團軍轉隸第15集團軍陳誠手下,第9集團軍司令官張治中竟然未接通知。顧(祝同)、陳、羅、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將,莫不蔣之心腹,張治中因非蔣嫡系,而對手下中央軍調不動,也指揮不動,乃至含辱受屈,憤而辭職。蔣介石慣於越過前線指揮官指揮作戰,乃至後來地方軍發動反擊,而中央軍隔岸觀火,坐等失敗。如此等等,加劇了中國軍隊的被動挨打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