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中國的感覺主要有三點:一是文化上的。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地大物博,人民勤勞。在教育體系中,我們從小就會認識到這些,現在許多人能順口說出來。二是領土上的。國家的領土完整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人對大中華、大統一的觀念在於深重的領土價值觀,對失去領土不能容忍。普通中國人對領土的敏感度特別高。在農村中,許多爭執就是因土地分界引起的。例如,在江西,有個地方的兩個家族甚至為河流的劃分大動干戈。三是國家和政府是緊密聯絡的。country和government是關聯的。愛國家在許多時候被視為等同於愛政府。從文化傳統上,普通人是把二者聯絡在一起的。
在生活經驗方面,中國人對國家的看法是,中國有很大的發展,生活改善了,消費水平提高了,城市漂亮了,道路寬闊了。當然,還存在著許多社會問題,比如,過去的問題是貧窮,糧食總是不夠吃。這也一直是一個問題。現在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如失業下崗、腐敗、環境汙染和醫療保障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仍然讓許多人感到焦慮。過去吃不飽,也不知道怎麼才吃得飽。現在經濟發展了,大家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對生活質量的期望也提高了。大家想的是怎樣吃才算好。中國人對未來是樂觀的,雖然對現實的評價偏低一些。普通人覺得中國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
中國人自己對中國的看法與他講給外人(包括美國人)聽的感受會不一樣。中國的文化傳統認為,兒不嫌母醜,雖然母醜,兒子對外也不會說母醜,這叫“內外有別”。我們傳播出去的東西與我們感受到的是存在差別的。我們家的問題,怎樣解決,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但幫助的形式會決定我們是否接受。中國人看美國政府有一種不舒服的心態。比如,中國的人權問題,中國人認為:沒錯!中國的人權或許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不需要你插手。這讓我想到這樣一種情形:老公打老婆時,隔壁鄰居看不過去,就過來說,“有本事你打我”。老公沒說話,老婆反而不幹了,說,“我老公打我,關你什麼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是中國人的集體意識,或者說是集體無意識。
現在,普通中國人認識自己國家的途徑有所增加。在文革中,中國人對國家的認識來自個人生活經驗外加單一的政治性媒體資訊。以前,個人生活侷限在一個很狹小的地域和圈子裡。現在,個人接觸面廣了。個人收入的增加使得人們的旅遊機會和留學機會都增多了。跨地區旅行和出國留學都使人們的見識比以前更廣了。比如,許多中國人過去在飯館吃菜總是剩下許多,但從來不打包。我們習慣這樣了,也沒有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好之處。但出國後發現,在美國吃菜總覺得不夠,恨不得把盤子都吃掉。回國之後就會感到,原來我們總是剩菜是不對的。
另外,媒體渠道的多樣化也增加了人們認識國家的途徑。媒體內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但人們至少可以看到更多種類的資訊。比如,過去你不能想象我們在第二天就可以透過本地媒體瞭解港臺的訊息。網際網路的強力滲透使普通人都能接觸到,從網上,你可以方便迅速地跳出中國看中國。
以上兩種途徑使人們的認識方式增加了,認識水平提高了。人們能夠把中國放在國際社會中、放在多元文化裡考察。以前,人們下意識地認為中國的東西就是好的。現在則會思考,會反思。以前,中國在人們眼中是文化影像,現在中國在人們的眼中更實際了。中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增加了。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我在國外工作了很長時間,也是在到國外後才真正認識美國。你呆在一個環境中,不一定能全面地看清楚這個環境。離開這個環境,站在國外的立場看自己的國家,才會有一些更全面、更透徹的認識。自己的意識和價值觀會受到挑戰,你會有新的認識。
袁嶽(Victor Yuan):
中國政府領導人經常會對來訪的美國政治家說,你們最好來中國看一看。這會促進真正的相互瞭解,我對此深有體會。2000年,我受國際訪問專案(International Visitor Program)之邀前往美國。在一個月中,我接觸了美國的中學生、環保組織、律師事務所和加州議員辦公室等等。在這一個月的訪問中,我對美國的瞭解程度超過了過去30次我對美國進行商務訪問的瞭解。這種參與式的訪問是最能夠促進溝通的。
中國為國外提供的這種參與式訪問的機會還需要增加。有一項調查表明,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