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捧雪》、《雪杯圓》等在
內的六七齣戲。
原來馬連良演《一捧雪》時,一向是前莫成、後陸炳,現在馬連良單唱
“替死”中的莫成,周信芳唱“審頭”中的陸炳。他的陸炳,演得另有一種
老辣的味道。《雪杯圓》,則由馬連良演莫懷古,唱大軸。
他們的合作演出,原來合同訂的是一個月,但欲罷不能,實際上演了兩
個月之久,獲得了圓滿成功。
周信芳與馬連良透過合作演出,結成了根深的友誼。他們在臺上通力合
作,在臺下也是相互關心。當時,演出很緊張,但他們每天總要抽出個把小
時一起研究劇本。並且互相交換本子。馬連良將自己帶來的《清風亭》本子
給了周信芳;而周信芳則把自己的《要離刺慶忌》本子給了馬連良。
他倆還曾在一起研究編排《秋生造律》,準備讓周信芳演蕭何,馬連良
演秋生。後來因為時間來不及,未能完成計劃,兩人就分手了。
有一次,周信芳和馬連良兩人一起去看了一部蘇聯電影,回來十分興奮,
談論到深夜。周信芳說:“影片中主角的面部表情和眼神運用,多麼豐富啊!
這對我們京劇表演也很有啟發。我覺得有些地方可以用到京劇表演中來。”
馬連良很同意這個說法,他說:“京劇有自己的一套程式。但是,要注
意吸收各種藝術的長處,能匯百川,才能成為大海呀。”
他們還常在一起研究如何對演出劇目及唱做表演方法進行修改加工。周
信芳著重對《清風亭》中“聽媽媽放悲聲”一段唱腔和某些唸白作了改進,
以增添悲涼氣氛。馬連良著重對《清風亭》的表演節奏作了推敲。他所飾演
的張元秀和馬富祿扮演的張妻,有個“兩人四腳”的倒步動作,經過修改,
非常好看。
周信芳與馬連良曾有幾次合作,而這一次是最早的一次,也是最難忘的
一次。
周、馬兩位藝術家透過這次合作演出,他們在廣大觀眾中的聲譽大大提
高。他們那種互謙互幫、同行相親的崇高戲德,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佳話。
參加南國社
一九二七年,周信芳加入了新文藝團體“南國社”。南國社的領導人是
田漢,他當時還兼任著上海藝術大學校長。南國社的宗旨是:“團結能與時
代共痛癢之有為的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
這一時期,國民黨正在進行文化圍剿。在這種情況下,周信芳加入南國
社,無疑是思想上一大進步。他早年曾受到新劇家任天知、王鐘聲等的啟蒙。
如今加入南國社後,則得到了田漢等人的具體指點。
當時,南國社經常在學校舉行文藝討論會。參加者有徐悲鴻、徐志摩、
郁達夫、歐陽予倩、洪深、餘上潛、朱穰丞等,京劇界則有周信芳與高百歲
等人參加。他們有時討論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有時研究具體作品。透過這些
活動,周信芳接受了新文藝思想,並開始研讀魯迅的作品。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南國社在上海藝術大學的小劇場舉行“魚龍會”演
出。為什麼叫”魚龍會”呢?在漢代,有一種由人裝扮成巨魚和巨龍進行表
演的假形舞蹈,叫做“魚龍”,也稱“魚龍曼延”,是當時百戲中規模最大
的節目之一。南國社“魚龍會”的出典即源於此。田漢說:“我們這些人是
魚,就請兩條龍來。周信芳、歐陽予倩,他們是京劇名角。”“魚龍會”從
十七日開始,到二十三日止,共演出七天。劇目有《蘇州夜話》、《名優之
死》等。第一天,演出歐陽予倩編寫的六幕京劇《潘金蓮》。這個戲大膽地
把潘金蓮作為一個叛逆的女性來描寫。戲中,周信芳飾演武松,歐陽予倩飾
潘金蓮,高百歲飾西門慶,週五寶飾王婆,唐槐秋飾何九叔,唐叔明飾鄆哥,
顧夢鶴飾張大官人的家人。這是京劇演員與話劇演員同臺演出的一次盛舉。
周信芳扮演的武松,演到追問何九叔時,用真刀往桌上戳去,兩眼一瞪,
手提何九叔,逼真的形象使同臺的演員都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