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的戲。”
在大家的支援下,他毅然決定停演《封神榜》。
但演什麼戲呢?
他想到了歷史上亡國的教訓,於是夜以繼日地編寫了連臺本戲《滿清三
百年》,其中主要內容有《明末遺恨》、《洪承疇》、《董小宛》等戲,這
三個戲,與周信芳合作整理的是尤金圭。
《明末遺恨》寫明末闖王兵圍北京,崇禎皇帝與司禮太監王承恩夜行巡
視,見軍士面有飢色,意志消沉,就夜訪各大臣,要他們募捐軍餉。不料,
眾大臣的府第依然燈紅酒綠,笙管鼓樂。當崇禎帝提到捐餉之事時,官僚們
故作窘態,百般推諉。崇禎帝至此才恍然大悟:國弱民窮,皆因貪官汙吏享
樂肥私所造成。他感嘆大勢已去。國難難救,於是在煤山自縊而死。
這個戲著重揭露官僚只圖私利、不顧國亡的醜惡嘴臉,辛辣地嘲諷了當
時國民黨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以激起人民群眾民族自救的鬥志。這出戏,周
信芳是根據潘月樵的舊本加以改編的,加進了崑曲《鐵冠圖》的“殺官”、
“撞鐘”等戲的情節,並增添了大段的〔反二黃〕唱腔,增強了戲的藝術感
染力。
當時,在新天蟾舞臺上演了這出戏,演出陣容很強,掛頭牌的除了周信
芳外,還有南方四大名旦之一的小楊月樓和趙如泉、楊瑞亭。其他主要演員,
有劉奎官、劉漢臣、王芸芳、劉斌昆等。
《明末遺恨》演出了半年之久,天天客滿。戲中,當週信芳借崇禎皇帝
之口,說“賣國的漢奸《明末遺恨》中飾崇禎皇帝何其多”時,臺下轟動(一
九三七年)了。他又悲憤地對兩個皇太子說:“你們要知道,亡了國的人就
沒有自由了。”這時,臺下掌聲如雷,全場觀眾群情激憤,甚至有人哭了起
來。
這一時期,周信芳還演出了《洪承疇》、《董小宛》。洪承疇是明末薊
遼總督。清兵入侵,洪承疇領兵御之於松山。軍敗,洪被俘,遂叛國投敵。
滿清封他為招撫南總督軍務大學士,使率軍南下。洪母聞訊,怒築“六離門”,
以示“六親不認,眾叛親離”之意,閉門不納,痛斥其叛國之罪,並令洪子
投義軍抗清。她與洪妻自焚殉節。《董小宛》則是寫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闢
疆與秦淮名妓董小宛相愛。洪承疇與冒有隙。洪承疇降清後,向清世祖力譽
小宛之美。世祖召小宛入宮,納為妃,冒闢疆喬裝入宮,與小宛訣別,被世
祖得知,怒而欲斬冒闢疆。幸小宛求救,冒才得以釋放。
這兩出戏都揭露和鞭撻了漢奸的投降行徑,歌頌了民族氣節。在當時很
富有現實意義,確實起到了周信芳所力求達到的“喚起人心,齊力救亡”的
戰鬥作用。
“一·二八”淞滬戰爭以後,周信芳與天蟾舞臺老闆、大流氓顧竹軒決
裂,脫離了天蟾舞臺。他約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夥伴,組織了“移風劇社”。
成立時,劇社僅十六個人。其中演員有:周信芳、週五寶、劉斌昆、王芸芳、
王瀛洲;樂隊七人;服裝三人。移風社由周信芳任社長。下設演員隊和樂隊。
演員隊隊長是週五寶,副隊長劉斌昆。
脫離天蟾
周信芳是在天蟾舞臺唱紅的,為什麼又要脫離天蟾呢?
天蟾舞臺在英租界四馬路附近的虞洽卿路鬧市地段。劇場的裝置與規
模,在當時的上海灘上首屈一指,一、二、三層樓連包廂,三千五百個座位,
戲臺在上海也是最堂皇
的。
舊社會在上海開戲館、茶園的,都得有點勢力,不是大大小小的“聞人”,
也得有“聞人”作後臺。天蟾舞臺的老闆顧竹軒,是個人過“青幫”、做過
探目、開過香堂的“海上聞人”。他在上海各個行業中收下的徒子徒孫,有
上萬人之眾,多半是黑道和半黑道中的人物,其中不乏亡命之徒。雖然他在
當時黑社會中的地位比不上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三大亨”,但由於他
動輒指使手下演出全武行,故而頗使一般市民談顧色變。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