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運是一個獲利頗豐的事業。
但是,辦航運之艱難也是眾所周知的。
辛亥革命失敗後,四川長期處於軍閥混戰、割據之中,30年代前夕,不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都沒有在四川實現過真正的統一。軍閥征戰,強令商船運載兵員、武器、彈藥。不僅一無收入,有時甚至連船也被扣,開不回來。更為頭痛的是,武裝土匪出沒無常,攔截商輪,殺人越貨,民族航業愈遭摧殘,發展極為緩慢。自1917年華輪“聯華號”詭寄英籍得免兵災匪患後,華輪便紛紛改掛外國旗幟,外商也踴躍派輪行駛川江。華輪改懸外國旗需支付鉅額掛旗費。據一份資料表明,僅聚福洋行懸掛法國旗的華輪,每年的掛旗費高達3萬兩!但由於四川陸路交通閉塞,水路使用木帆船速度既慢,又不安全,而輪船運輸則能獨佔快捷之便,往往獲利“對本有餘”。外商自行經營則獲利更豐。因此,到1925年,中外航業在四川的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盧作孚決心趕這個“熱市”。
1925年秋,盧作孚在成都創辦通俗教育館受挫後,回到家鄉合川。他一面在親朋好友中大力宣傳興辦實業和航運的理想,一面從重慶調查了所有的公司和所有的輪船,提出“航業應作新的試探和試驗”,“應以客運為主,實行定期航行”,避開以貨運為主和船舶擁擠的航線的主張,得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師友的贊同。
然而,盧作孚身無分文,又如何辦航運?
他赤手空拳上陣了。
對於自信的人來說,自信即是成功的一半。
一樁頗似賭博的事業,在沒看清底牌之前,他是不會輕易投下賭注的
正當合川縣城被盧作孚創辦實業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時,盧作孚突然從縣城裡消失了。
1925年初冬的一個黃昏,盧作孚作為民生公司創辦發起人之一,出現在嘉陵江三峽地區的崇山峻嶺中。
一樁頗似賭博的事業,在沒看清底牌之前,他是不會輕易投下賭注的。
他開始了對合川地區廣泛調查。
合川地處嘉陵江、渠江、涪江的交匯處,歷來就是交通要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