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頁)
快被提拔為副院長、院長,其間他還透過自學拿下了中國科技大學的碩士文憑。
1992年,潘宜樂被提拔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高階人民法院副院長。他以為組織上是選他來接老院長班的,卻未能如願以償。從此,潘宜樂彷彿變了一個人,開始追求享樂,甚至相信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一次潘宜樂去四川出差,在峨眉山讓人算命,當算命先生說他官場不會得意,只有商海才能得償所願時,潘宜樂對那位算命先生竟然推崇備至。
潘宜樂的這種變化的動因或許從他本人交待中可洞察一二:在自治區高階法院當副院長還不如原來在地區中院當院長,自己辛辛苦苦地工作了42年,到頭來什麼也沒有,心裡覺得很虧,一定要趕到退休之前撈一把。
正是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潘宜樂越走越遠。
1996年8月底,最高人民法院紀檢組收到一封舉報信。信中反映潘宜樂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高階人民法院的副院長,公然收受賄賂與他人合夥辦公司,嚴重違反中央紀委關於國家機關幹部不準經商辦企業的規定。
人民法院是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最後關口。對於法官,人民群眾有理由要求他們清正廉潔、剛直不阿。舉報信受到當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任建新的高度重視。他立即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嚴肅查處。
9月9日,一個由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劉法合為組長的調查組抵達廣西。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委和有關執法部門的大力支援和配合下,初期的調查工作出乎意料的順利,辦案人員很快查實:1996年4至5月,潘宜樂與廣西北海市海城泰富典當拍賣行(以下簡稱拍賣行)及其他幾位合夥人在憑祥成立泰雲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雲公司),透過聯營的方式經營金礦。公司的註冊資金為250萬元,但潘宜樂並未拿出一分錢,而是接受拍賣行25萬元資本金佔公司10%的股份。
或許是根本就沒有把黨紀國法放在眼裡,當辦案人員從憑祥市工商局調出泰雲公司的檔案時,赫然見“副董事長”一欄裡寫著“潘宜樂”三個字。
然而,當辦案人員同當事人潘宜樂及拍賣行總經理高某正面接觸時,二人一口咬定潘宜樂的25萬元是向拍賣行借的,潘宜樂已於當年6月還清了這筆錢,並退出了泰雲公司。他們還主動出示了潘宜樂4月8日寫的借條和拍賣行6月23日出具的還款收據,以證實所言非虛。
但是,辦案人員發現,拍賣行出具的還款收據,雖然填寫的還款時間是6月23日,然而其上下聯的日期均是9月份。拍賣行資金往來帳目也顯示,無論是6月份還是9月份,都沒有一筆25萬元的進帳。顯然,這份收據不僅是調查組到達之前補開的,而且根本就是假的。
既然收據是假的,借條會不會也是假的?難道潘宜樂提前得到訊息而做了手腳?
辦案人員疑團頓生之際,傳來新情況:早在調查組抵達廣西之前,潘宜樂本人就透過不正當途徑得到了舉報信的影印件,並打電話威脅他所懷疑的舉報人:“誰整我,我絕對不放過。我要用判決的手段把這個人送到西天去,達不到這個目的不姓潘”電話裡,潘宜樂還唸了舉報信的部分內容。
至此,辦案人員知道,他們所面對的並不止一個潘宜樂,而是一個熟知法律的攻守同盟。
調查組及時回京彙報了案情,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態度明確: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堅決查到底!對此,中央紀委有關領導在各方面給予了有力支援。
10月14日,由中紀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組成的調查組再赴廣西。這一次,調查組目的明確:突破攻守同盟,徹底查清潘宜樂的25萬元入股資金是借貸還是受賄。
為了排除干擾,防止串供,根據中紀委有關規定,調查組將潘宜樂帶到北京交待問題。
諸熟法律的潘宜樂清楚,自己借錢參與經商,充其量只是違紀,而受賄則觸犯了刑律。所以他始終堅稱25萬元是借的,並避重就輕地寫了一份檢查,說自己借錢辦公司違背了中央紀委的有關規定,今後要痛改前非,兢兢業業工作。
然而,潘宜樂沒有想到的是,在政策的感化和法律的威懾面前,其“盟友”的心理防線崩潰了。隨著拍賣行總經理高某及其他當事人的指證,整個事件真相大白。
1995年,潘宜樂的老戰友、也是從政法機關退休下來的邢某從東北到廣西投奔潘宜樂,希望下海經商。於是,潘宜樂介紹邢某結識了拍賣行總經理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