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不過耶穌本人已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要我們站到弱小者和下等人一邊,併為他們爭取權利,反對他們的進行掠奪的兄弟們和暴君。宗教是一切受苦者反對人間的一切統治者的支柱。因此我要象盧梭那樣,說出我並非辱罵的這番話:哦!在愚昧、貧困和奴役中呻吟的我的兄弟們,你們是人類的絕大多數,我為你們而寫作!我要設法讓你們那被埋沒的、被人踩在腳下的尊稱重見天日。
①《聖經》故事中記載,人類的始祖亞當有三子:該隱,亞伯,賽特。亞伯是牧羊人,一日他以頭生羊羔和羊脂,該隱以禾穀為供物獻祭上帝。上帝喜歡亞伯,而不滿該隱。該隱妒忌,在田間殺害了他的弟弟。故事比喻兄弟之間,家族和種族內部之間的相互殘殺。——譯者
14
第一部分 現在
我們處於兩個世界之間:處於一個即將結束的不平等世界和一個正在開始的平等世界之間。
第 一 章
法國革命恰當地把政治歸結為這三個詞: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革命把政治歸結為這三個神聖的詞:自由、平等、博愛。我們先輩的這個格言不僅寫在我們的紀念性建築物、錢幣和旗幟上,而且銘刻在他們的心中,他們把它看作神的意旨。
為什麼用這三個詞?為什麼不是單獨一個或者兩個?不是四個或者更多呢?這裡面有深刻的道理。
事實上,我們在別處已經論證過,人在他一生的全部行動中都是合三而一的,這就是說知覺—感情—認識同時並存,。。。。。。。。
因而在政治上必須對人的本性的這三方面的每一方面都有一個相應的詞。
與人的形而上學中的知覺一詞相應的政治術語是自由;。。。。
與感情一詞相應的是博愛;與認識一詞相應的是平等。。。。。
15
第 一 章11
人的知覺在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存在;這就是說,人是一個處於表現狀態的生命體,人存在多久,這生命體就表現多久。然而人之所以表現,只是因為他的外部世界同時也在向他表現;因此人就產生知覺:他的生命的主觀性為他帶來了客觀性。因此人的任何生活方式都包含著與其他人和整個宇宙的一定的相對性。人的整個一生就是一系列的行動;即使人只在思想,他也在行動。那麼,用什麼詞來表達人的表現的權利,因而也是他生存的權利呢?使用一個詞並不是為了表達人生的任何時刻所必需的其他兩個方面,而只是表達處在人的同類和周圍世界之中的我們生命的這一個側面;總之,一個表達行動權利的詞並不直接包含著其他什麼意義。這個抽象的詞,就是自由。自由,就是有權行動。所以政治的目。。
的首先就是在人類中實現自由。
使人自由,就是使人生存,換言之,就是使人能表現自己。缺乏自由,那隻能是虛無和死亡;不自由,則是不準生存。
但是社會的人,政治的人,總而言之,公民不僅是一個表現的人,也是一個與別人建立實際上相對聯絡的人;說這是一個人,因為他具有感情。
他不僅行動,同時也有感情,就在他行動的時候,他的活動也是帶著感情的。在公民自由的全部活動中,人就具有與這些活動相連的公民感情。什麼詞足以表達可能產生或調節公民行動的感情呢?
我問的意思是,除了博愛一詞以外,還有其他什麼詞能用在此處呢?博愛的意思是:人的本性在他的全部活動中充滿感情;人在自己的同類面前,不可能在與他接觸時不跟他產生感情;公民的理想,就是對於所有其他的人的愛以及與這慈善、與這愛相應
16
21第一部分 現在
的行動。所以這個詞跟自由一詞本身一樣,對於政治的定義來說,是必要的;因為如果人沒有自由就不能生存,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生存權利就是沒有得到承認。同樣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博愛,或者尚未表露博愛,人的本性也就不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本性既沒有確定,也未得到承認。
但是這遠非問題的全部:為什麼政治的社會應該根據自由和博愛進行調節?為什麼一個真正的社會,一個真正人道的社會應該是人人獲得自由的博愛社會?每個公民都應該懂得其中的道理,他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有一種信條:因為每個公民作為人,他不僅是具有活力和感情的人,也是具有智慧的人。他不應該忘記關於事物的這個道理。
①作為行動的人,人們對他說自由,他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