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蹙踖如也。” '見《論語·鄉黨篇》。' 此段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孔子彎腰耷拉頭地走進朝廷大門,一副小心謹慎的樣子,好象沒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門中間,走,不踩在門檻上。經過國君座位時,臉色變得更加嚴肅,腳步也加快了,說話好象中氣不足。提起衣下襟走上朝堂,顯得小心謹慎。憋住氣好象沒有呼吸一樣。出堂,走下一臺階,才舒緩面容,顯出快樂的樣子。下完臺階,快步走著,象鳥兒舒展著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顯出恭敬不安的樣子。”
從這一段歷史記錄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君臣之間的待遇。為什麼中國君臣之間的待遇總是要下跪,而西方國家歷史上一些君臣間的待遇是單腿下跪?為什麼到了近代,歐洲一些國家的君臣晉見禮儀變成鞠躬,而中國仍然是三跪九叩?這些待遇的演變反映了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內容。不管怎麼說,當我第一次在《論語》上見到孔子的這一段描寫後,對孔子的奴顏婢膝特別反感。中國人之所以缺少尊嚴和人格,主要就起自孔子。他的一部《論語》給後來的中國起到很大影響。中國的奴才文化就是這樣形成的。中國人的性格被這一倫理塑造了幾千年,形成了一種奴性十足的性格以及忠君思想,實在可悲。當然,《論語》既有糟粕,也有精華,糟粕就是低下的奴性。可以說今天中國人的性格中某些因素主要是來自儒家學說的塑造。
在春秋戰國這一時期,中國人諂媚虛偽的卑劣性格在王權專制的環境下不斷產生和發展。齊國國王手下一名叫豎刁的官員為了不讓齊桓公懷疑,自己割掉自己的生殖器已便於侍奉齊桓公。或許出於君王的殘暴和淫威,小民百姓不得不轉向服從,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尊嚴與人格。人格待遇是十分重要的。人並不象動物那樣吃飽喝飽便可以滿足,還有精神上的需求,榮譽和尊嚴上的要求。因此,觀察各國的人格待遇特別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國民待遇。中國在歷史上便是一個人格待遇比較低的國家。
到了今天,我最怕看的就是反映帝王將相故事的中國歷史片。一聽到什麼“奴才在”、“小人不敢”、“主子吩咐”之類的話,就充滿厭惡和反感。說來也奇怪,最近這些年,中國冒出了一大批反映清朝皇帝的歷史電視劇,一大批文人津津樂道封建文化,一大批觀眾沉浸在對低卑的人格待遇的欣賞中。就在我寫作此書之際,中央電視臺的每晚黃金時段又隆重推出《大宅門》。儘管輿論對此片炒得甚高,但也沒興趣看上一眼。主要是看夠了。看看我們的主流媒體在黃金時段已經播出多少封建劇了,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宰相劉羅鍋、和��⒂喑閃�炔患破涫�R丫���21世紀了,中國人仍然沉浸在這種醜陋的封建奴才文化之中。由此可見封建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多麼牢固!由此也可以看出當今中國社會的國民素質。
統治階級為了使人民培養出這種奴性,歷來倡導儒家學說的社會教化,四書五經成了中國人出生之後的必修課。但有教化就會有反教化。人類真正的本性是反奴役,反奴性,渴求自由、平等和尊嚴。這種發自人本性的要求在歷史上每每透過人民起義和反抗表現出來。
我對孔子最大批判就是他對人格待遇的分裂。在他的意識裡,人沒有天生的平等,只有小人和君子兩類,對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待遇。這與比他稍晚一點的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的思想迥然不同。耶穌認為人類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對人類一視同仁,因此,人類之間沒有高低貴賤,即使存在著財產和權力上的差別,在人格上也是一樣的。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窮人即使窮,在人格上也沒有對富人低下的心理。說到底,耶穌代表的是廣大的貧苦大眾,耶穌是在為社會弱勢群體尋找精神支柱和心理尊嚴。而孔子是沒落貴族,骨子眼裡充滿了高低尊貴的等級觀念。這種人創立的學說怎麼能有平等精神,怎能不被統治階級所看中,所利用,怎能不成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和統治術。“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便是生動的說明。
從理論特徵上說,耶穌代表的是普通法,孔子代表的是成文法。普通法倡導的是人世間一種普遍的原理和普遍的權利。成文法規定的是具體的權利和分等級的權利。基督教影響了西方國家的歷史發展,基督文明與儒教文明由於內質的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在發生著摩擦和衝突。這種摩擦便發生在人的基本待遇上,人格平等和公民權利上。但在春秋戰國期間,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