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構改革和體制改革是不行的。
1998年,我國政府機構改革拉開序幕,中央機關一舉縮減掉了近3萬人。1999年,政府機構精簡深入到省市級城市,但雷聲大,雨點小,至今未看出有多大的效績。朱總理上臺後的這一目標為什麼難以實現?主要與近幾年的經濟形勢有關。精簡機構實際上是一項大工程,需要有一個好的經濟形勢來配合。但由於受東南亞經濟危機影響,國內經濟近幾年來不景氣,1999年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緊縮。如果在這一時刻大量精簡政府冗員,將造成更多的待業和失業人口,並帶來一定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因此,放緩政府機構改革,是暫時的緩兵之計。條件一旦成熟,這項工作會立即跟上。2000年,中央組織部和國家人事部聯合發出《關於加快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將事業單位的體制改革又推向了前臺。事業單位從今以後也要面臨市場選擇。大中小學教師要應聘上崗,編輯記者也要簽定聘用合同,人才交流中心將成為檔案管理的主要部門。競爭機制已在黨政等行政部門展開,許多地區的廳局級幹部已來自應聘考試。
鄧小平同志早已指出:政府體制改革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黨政分開,第二步是權力下放,第三步是精簡人員。但今天我們是在倒著走,遲遲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這說明中國體制改革的艱難。中國當前黨政不分和政企不分這種體制,就給國家財政帶來許多麻煩。政企分開的口號喊了許多年,但至今微有成效。主要原因是什麼呢?黨政不分。黨政不分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即黨務活動的經費與中央及各級地方財政連在一起。黨費與財政連在一起,搞不清是黨務活動還是正常的國務活動及社會活動。政府開支和黨務開支不分。加上黨組織的龐大,數千萬黨員和組織幹部,如此龐大的開支都與政府開支攪和在一起。這種狀況不僅與改革的目標日益發生衝突,也使國家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儘管近兩年內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放緩了,但一旦經濟形勢好轉,這些工作是會立刻跟上去的。
其實,政府體制改革也並不是什麼多麼難辦的事。關鍵是看執行者有沒有魄力。克林頓總統在90年代初上臺時,美國聯邦政府近300萬人的政府文職人員,佔全國勞動力的2。8%,而德國和日本政府的這個比例只有1。4%,英國為1。9%, 因此克林頓削減了大量政府人員。而中國目前3300萬靠國家財政供養的行政人員佔全國7億總勞動力的比例大約為5%。也就是說,中國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吃國家財政飯的人員,與國家勞動力人口的比例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二到四倍。在美國,每100個國民中大約有1。25個政府人員。在德國和日本,每100人平均有0。6個,而在中國,每100人裡有2。75個人靠財政供養。
英國在裁減政府公務員方面曾取得過顯著的成就。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臺之前,英國政府公務員人數為73。2萬人,1996年竟減少到49。9萬人。在十幾年時間裡,英國政府的公務員人數減少了三分之一,達到了193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僅此一項政府就節省了大量的行政開支。由此看,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精簡掉一半人員這一目標也是可行的。只有大量裁減政府人員,中國公務員的待遇才會更好。
———————————————————————————————————————————
仲大軍新著
《國民待遇啟示錄二元結構下的中國》
第三章:政治與經濟制度對國民待遇的影響
1,平民革命與新國民待遇的出現
上一章裡主要談的是統治階級的特權待遇的歷史形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大眾是不會甘心封建等級社會所賦予的低下的國民待遇的,封建帝王統治下的非人格的國民待遇肯定要遭到人民的反對和抵抗。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民主革命,封建社會的國民待遇已經完全被改寫,新政治制度下的新國民待遇相繼出現。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與封建主義最大的區別是財產社會化、權力社會化,由封建帝王家族獨攬天下的局面再也一去不復返了。
十八世紀歐洲出現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和民主共和的思想,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和平民階級為了對抗君主的君權神授而提出的抽象概念。1644年英國革命削弱了君主的權力,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徹底推翻了君主統治。自此,民主共和制逐漸代替了君主制。人類社會的政治制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種新形式的政治制度展現在人們面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