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1/4 頁)
的私下討論。這位阿肯色州的民主黨人對總統說,總統如果“馬上”結束越南戰爭,就將成為民族英雄——“正像戴高樂結束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戰爭以後那樣”。宮布賴特後來回憶道:“我談完離開時,相信總統和基辛格博士都同意我對這場戰爭的看法。”基辛格送這位參議員到門口,向他保證:“新政府不會遵循約翰遜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富布賴特後來說:“我把這句話的意思理解為,戰爭即將按總統的計劃而宣告結束。”
到了1969年5月初,基辛格斷定,美國採取主動,大力推動談判的時機已到。總統定於5月中發表一篇關於越南問題的演說,到時他將初次公開闡明他和基辛格認為可以作為解決這場戰爭的談判基礎的那些原則。基辛格起草了演說的頭幾稿。這個演說定於5月14日晚上10時進行。在總統講話之前1小時,基辛格把多勃雷寧請到白宮辦公室來。他把演說的一份預發稿交給了這位蘇聯大使,強調指出它所包含的新的契機,然後提請他注意下面幾句關鍵的話:
“要是把態度靈活誤以為是軟弱無能,把通情達理看成是沒有決心,那就要犯絕大的錯誤,我還必須十分坦率他說明白,要是這種無謂的痛苦繼續下去,勢將影響其他方面的決定。這樣拖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
基辛格把這幾句翻譯成直截了當的話:如果俄國人“不拿出一個解決辦法”,美國就要“使戰爭升級”。多勃雷寧答應把基辛格的口信轉達克裡姆林宮。但是,尼克松在演說裡排除了“用純軍事方式來解決”戰爭。他也拒絕反戰群眾要他拋棄阮文紹總統、接受在南越搞聯合政府的意見。就在尼克松發表演說之前,基辛格對新聞記者們說:“我們懂得體面的解決和變相的失敗之間的區別。”
尼克松在演說中列舉了美國政策的“7條指導原則”,即:所謂“美國不謀求在越南建立基地;美國不謀求締結軍事聯盟;如果南越人民願意中立,美國也可以接受;南越的所有政治成分,只要願意放棄使用武力或恐嚇手段,都應當能夠享有充分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美國願意接受由於人民的自由選擇而產生的任何南越政府;美國不強加任何政府給南越,我們也決不參與這種脅迫行為;美國不反對重新統一,如果那是人民所作的選擇”。
接著,尼克松提出瞭解決這場戰爭的軍事問題的8項建議。有人說,這些建議酷似1968年的洛克菲勒的計劃,那個計劃也是由基辛格草擬的。尼克松總統的8項建議是:
——所有非南越軍隊開始撤出。
——上述軍隊須在12個月內大部撤出南越,剩下的也要撤離戰鬥,開往指定的駐地。
——隨著北越部隊全部撤離,所有外國的非共產黨部隊也將撤出。
——成立一個有關各方都能接受的國際監督機構,對撤軍工作進行核查。
——然後由監督機構幫助安排各地停火。
——監督機構還將幫助“根據協議的程式”舉行選舉。
——安排早日釋放全部戰俘。
——最後,協議各方同意遵守1954年和1962年的日內瓦協議。
過了幾個星期,美國又採取了第二個“重大步驟”。經過幾個月的周密準備之後,尼克松和基辛格終於打算宣佈他們早在就職之前就早已作出的決定,即美國將開始從南越撤軍。他們知道這是一個會引起爭論的決定,它將受到美國人民的歡迎,但將遭到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西貢阮文紹政權的強烈反對。第一批撤出的人數將是25000人。基辛格和尼克松相信,只要精心佈置,第一批撤軍的公告可以成為向河內發出的帶決定意義的訊號,表明華盛頓退出印度支那的決心。
美方決定在6月8日,即尼克松總統5月14日演說後3星期多一點,發表這個公告,以便於“河內有時間對它進行消化”。基辛格對其美國的“盟友”考慮得是非常周到的。他認為美國不應該背棄西貢政權。過去他經常埋怨美國在越南有“太上皇”的傾向,並且譴責1963年美國慫恿政變分子殺害吳庭豔總統是一個“駭人聽聞的錯誤”。
基辛格上任後不久,曾對哈里曼吐露說,在他看來,約翰遜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聽任當時的國防部長克利福德在1968年11月初公開責備阮文紹不肯到巴黎去跟民族解放戰線進行談判。基辛格對哈里曼說:“不應該那樣對待盟友嘛。”尼克松之所以決定前往中途島與阮文紹會晤,以宣佈美國第一批撤軍,正是為了要表現雙方“團結一致”。此舉不僅是照顧這位西貢總統的威信,也是要借他